刷牙时牙龈渗血、咬苹果留血印,甚至说话时突然出血——这些看似“小问题”的牙齿出血,背后可能藏着两种完全不同的健康信号。今天就帮大家拆开这层“出血面纱”,教你通过出血识别病因。
牙龈出血:口腔健康的红色警报器
牙龈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口腔局部的牙周问题。平时没刷干净的牙菌斑慢慢堆成牙石,持续刺激牙龈引发慢性炎症,让牙龈里的小血管变得脆弱,稍微碰一下(比如刷牙、咬硬东西)就容易渗血。大概30%的牙周炎患者早期没有明显痛感,反而会先出现牙龈萎缩、牙齿松动这些信号。成年人最好每1-1.5年做一次专业牙周检查,医生会用工具探诊牙龈深浅,或拍片子评估牙周组织是否被破坏。
全身疾病信号:需要警惕的异常出血
如果牙龈出血的同时,还出现这些全身症状就得重视:皮肤有小红点或淤青、鼻子自发流血、月经过多,或消化道出血。比如血小板太少(低于50×10⁹/L)时身体容易出血;若凝血因子异常(像血友病),哪怕轻度外伤也可能流血不止。有研究统计,约4%-6%长期牙龈出血的人,最终查出是血液系统问题,比如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等。
家庭应急处理:科学止血四步法
- 局部加压: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棉球压住出血部位10-15分钟,别反复擦拭;
 - 冷敷收缩:用冰袋敷出血侧面部(皮肤与冰袋间隔毛巾),每次15分钟减少血流;
 - 口腔护理:24小时后用0.9%氯化钠溶液(淡盐水)轻柔漱口,避免酒精类漱口水刺激创面;
 - 营养支持:适量增加维生素C(每日100mg)、维生素K(每日65-80μg)摄入。
 
就医选择黄金法则
遵循“先局部后全身”原则:首次出血先就诊口腔科,检查牙周情况(包括牙龈红肿程度、牙周袋深度)。若排除局部因素或伴随全身出血倾向,2周内要完善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特别提示:儿童出现发热、贫血、淋巴结肿大伴牙龈出血需警惕白血病;40岁以上新发出血者要排查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疾病。
预防性干预:口腔保健新策略
- 用改良巴氏刷牙法——牙刷倾斜45度角,轻压牙龈与牙齿交界的龈沟;
 - 每3个月更换牙刷,刷毛磨损超过一半时及时更换;
 - 使用含氟牙膏(氟离子浓度1000-1500ppm);
 - 酸性饮食(如可乐、果汁)后30分钟内别刷牙,可先用牛奶漱口中和酸性。
 
研究发现,中重度牙周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普通人高2.1倍(95%CI 1.4-3.2),可能与慢性炎症引发的全身免疫反应有关。因此,及时处理牙龈出血不仅是保护口腔,更是预防全身疾病的关键。建议记“出血日记”,记录出血频率、诱因(比如刷牙/咬硬东西引发)及伴随症状,为医生诊断提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