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龈和牙齿交界处出现黑色缝隙,往往是牙龈萎缩的警示信号。随着牙龈萎缩加重,原本被覆盖的牙根逐渐暴露,形成肉眼可见的凹陷。这些凹陷容易堆积食物残渣和牙菌斑,色素沉着后就会呈现黑色改变。有研究显示,35岁以上人群中约60%存在不同程度的牙龈萎缩,且如果伴随牙周袋形成(牙龈和牙齿间的深口袋),症状还会持续恶化。
牙龈萎缩不是单一原因造成的,常见因素包括:机械性损伤(如横向用力刷牙)、慢性炎症刺激(牙结石长期压迫牙龈)、解剖结构异常(支撑牙龈的牙槽骨吸收)。最新研究发现,牙周膜纤维(连接牙齿与牙槽骨的组织)退行性变是牙龈支撑力减弱的关键——支撑力弱了,牙龈边缘就会慢慢向牙根方向移动。此外,咬合创伤(如长期单侧咀嚼)或牙齿错位也会加速牙龈萎缩进程。
专业治疗一般遵循这四步: 1. 全面口腔评估 建议先到正规医疗机构做牙周检查,医生会用专用探针测量牙龈沟深度——正常牙龈沟深度不超过3mm,若超过4mm可能提示牙周袋形成。同时结合全景X光片,评估牙槽骨的吸收程度(看支撑牙龈的骨头有没有变少)。
2. 牙周系统治疗 针对不同位置的牙石分级处理:牙龈上方的牙石用超声波洁治即可去除,牙龈下方的牙石需做龈下刮治(深入牙龈下清理深层结石)。治疗后医生会用氯己定溶液冲洗牙周,有效清除致病菌。如果牙周袋深度超过6mm(重度),可能需要进行牙周翻瓣手术。
3. 局部药物干预 牙周治疗后,医生会根据个人情况开具局部抗菌药物,通常是凝胶、缓释剂或漱口水形式,能持续抑制牙周致病菌生长。需注意:所有药物使用都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购买使用。
4. 定期维护治疗 基础治疗完成后,建议每3-6个月做一次牙周维护——通过定期洁治和检查,能让治疗效果维持得更好。如果维护期间发现牙周袋复发,要及时补充治疗。
日常护理要遵循这几个“黄金法则”: 科学刷牙方法 采用改良巴氏刷牙法:将牙刷与牙面呈45度角轻压龈沟,以2-3颗牙齿为单位做短幅水平颤动,每次刷牙时间不少于2分钟。推荐用软毛牙刷和含氟牙膏,刷毛磨损后及时更换。
辅助清洁工具 牙缝刷适合处理大于0.6mm的牙缝,牙线则用于紧密的牙间隙。用牙线时要拉成C字形贴合牙面刮拭,避免暴力拉拽损伤牙龈。每周可使用菌斑显示剂(能染色牙菌斑)检测清洁死角,看看有没有没刷干净的地方。
饮食调节建议 减少酸性食物摄入(如碳酸饮料、柑橘类水果),进食后用清水漱口中和口腔酸碱度。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猕猴桃、彩椒),有助于维持牙龈组织健康。
行为习惯调整 避免用牙齿开瓶盖、咬坚果壳等不当行为;夜间磨牙者建议佩戴咬合垫保护牙龈。戴假牙的人要定期检查修复体边缘是否密合——不合适的假牙会压迫牙龈,加速萎缩。
预防性干预要注意这些:如果已有牙龈红肿、刷牙出血的症状,建议每半年做一次牙周检查;早期牙龈炎通过规范刷牙和牙周治疗,通常能有效改善。若出现持续性口臭或牙齿松动,需立即就诊评估牙周状况。另外,定期学习口腔健康知识、掌握正确的菌斑控制方法,是预防牙龈萎缩的关键。
及时发现和处理牙龈萎缩,不仅能改善口腔美观(避免牙根暴露影响外观),更重要的是能阻止牙周病进展。通过专业治疗配合科学护理,多数患者的牙龈健康状况能得到显著改善。而保持牙龈健康的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日常护理中——正确刷牙、用对工具、定期检查,这些简单的坚持才是最有效的“保护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