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是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但如果发展成重症,可能危及生命。了解重症肺炎的核心判断指标、咳嗽等症状与病情的关联、肺部感染和肺炎的区别,以及关键的干预时机,能帮助我们更早识别风险、做好预防。
重症肺炎的核心判断指标
判断重症肺炎,需要结合身体的生理信号和检查结果。如果出现这些情况,要警惕急性呼吸衰竭风险:呼吸一直很快(每分钟超过30次),或者用脉氧仪测血氧饱和度低于90%;精神状态变化(比如变糊涂、意识不清),同时尿明显变少(每公斤体重每小时尿量不到0.5毫升,比如60公斤的人每小时尿量不到30毫升),这说明全身血液循环可能出了问题。如果高压(收缩压)低于90mmHg还伴随意识模糊,要小心感染性休克。
从影像学检查看,肺部病变范围超过一侧肺的一半,或者肺周围有多处积液,提示肺部损伤严重;实验室检查中,C反应蛋白(反映炎症的指标)一直很高(超过150mg/L)、淋巴细胞数量不断减少,说明炎症没控制住、免疫力在下降;如果动脉血气分析显示氧合指数(动脉血氧分压和吸入氧浓度的比值)低于200mmHg,可能需要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咳嗽特征与病情发展的关联性
很多人觉得“咳嗽越厉害肺炎越重”,其实这个认知有误区。咳嗽的类型和痰的情况能提示病情:脓痰的颜色有讲究——黄绿色脓痰可能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铁锈色痰常是肺炎链球菌感染;如果干咳超过7天不好,要注意支原体这类非典型病原体感染。
研究发现,咳嗽厉害程度和肺部病变范围关系不大(相关性仅0.32),但痰里有血和肺部实变的严重程度关系很密切(相关性0.68)。另外,如果咳嗽出现这些变化要警惕:晚上突然咳得更厉害,或者咳嗽时胸口疼,可能是炎症累及了胸膜,甚至有肺梗死的风险,要及时去医院做肺部听诊或拍片子。
肺部感染与肺炎的病理关联
肺部感染和肺炎不是一回事:肺部感染是微生物突破呼吸道的保护屏障,在肺部“安家”;肺炎则是肺泡和细小气道的炎症。就像皮肤擦伤可能发炎,但不是所有擦伤都会肿起来一样,约15%的肺部病毒感染者能自己清除病毒,不会发展成肺炎。
随着分子诊断技术进步,混合感染的情况被更多发现:30%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医院外得的肺炎)同时有细菌和病毒感染,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患者只用抗生素不管用的原因。所以对老人、有基础病等高危人群,建议查多种病原体(比如呼吸道病毒组合检测、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这样治疗更精准。
临床干预的关键时机
如果出现呼吸异常(比如呼吸快、憋气),要马上评估活动能力。居家可以用脉氧仪监测——记录安静时和活动后(比如走路、爬楼梯)的血氧值,如果活动后血氧掉了超过3%,要小心“隐性低氧血症”(看着没明显憋气,但血氧其实低了)。营养方面,如果血液里白蛋白低于30g/L,要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蛋白质摄入比例,合理的营养支持能缩短住院时间。
预防重症肺炎,疫苗的联合作用很重要。研究显示,间隔打流感疫苗和肺炎球菌疫苗,能让65岁以上的人重症肺炎发生率下降41%。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人,建议每年接种;接种后48小时内要注意有没有发烧、红肿等不良反应。老人或免疫力低的人(比如化疗患者、艾滋病患者),可以考虑增加加强针次数。
总之,重症肺炎的识别需要关注呼吸、精神、尿量等身体信号,咳嗽的细节、肺部感染和肺炎的区别也能帮我们更准确判断风险。早用脉氧仪监测、早调整营养、按时打疫苗,都是降低重症风险的关键。平时多留意身体变化,有异常及时找医生,就能更好保护肺部健康,避免肺炎发展成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