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药业拥有重夺创新桂冠的研究实力、投资基础和市场渠道——但必须克服融资、监管及其他关键障碍
德国长期作为制药创新的基石,在19世纪末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甚至被誉为"世界药房"。这一遗产在2025年依然熠熠生辉。然而,随着医疗健康领域因技术革新、监管变化和全球竞争而发生巨变,德国制药业正面临关键转折点。
行业需双管齐下:既要保持德国在生产制造的历史优势,又要重塑其创新枢纽地位。德国勃林格殷格翰公司(Boehringer Ingelheim)总经理梅达尔·舍恩马克(Médard Schoenmaeckers)清晰指出挑战:"我们希望德国重新成为化学、制药和生物技术领域最具创新力的市场……若非现在,更待何时?"
历史优势的深厚根基
德国对现代医学的塑造作用无可估量。数十年来,其制药产业依托强大的学术研究、制造能力和政府支持构建起坚实体系。
2023年,德国推出《国家制药战略》,并通过《医学研究法案》进一步完善,旨在提升制药研发、生产和创新能力,打造全球竞争力枢纽。这一战略结合其历史积淀已产生成效:2024年德国对欧盟外制药出口达680亿欧元,全球前50大制药企业中有5家总部设在该国。这些成就彰显了其产业实力与科研能量。
正如舍恩马克所言:"可以说德国是一个高度成熟的初创国家。所有基础要素俱全:顶尖大学、强大研究机构、研发生产能力,以及通过国家制药战略体现的政治意愿。"
创新复兴的积极信号
德国正超越历史优势,积极投资未来。勃林格殷格翰等企业已承诺在德国投入数十亿欧元用于研发和基础设施。"我们当前在德国的年投资额约32亿欧元,其中研发26亿欧元,资本支出6亿欧元,"舍恩马克强调,"这证明德国不仅是强大的生产枢纽,更是创新中心。"
行业前景同样乐观:受生物技术和个性化医疗进步推动,制药业预计2025至2030年将以5.3%的复合年增长率扩张。除投资与研发能力外,德国的患者药品可及性构成显著优势。辉瑞(Pfizer)英国政策与公共事务高级总监理查德·莫根(Richard Maughan)在《EMJ GOLD播客》中对比两国市场:"英格兰仅37%药品对患者完全可及,而德国高达90%。"快速上市机制创造了新药迅速普及的生态系统,进而激励企业持续投入创新。
德国不仅是强大的生产枢纽,更是创新中心
体系中的潜在裂痕
然而增长势头并非必然。欧洲在生物技术融资方面面临结构性挑战,德国亦未能幸免。拜耳(Bayer)总裁兼欧洲制药工业协会联合会(EFPIA)主席斯特凡·奥尔里希(Stefan Oelrich)今年初向《欧洲新闻》坦言:"我们需要欧洲版的纳斯达克来为生物技术融资,因为生物技术不能仅依赖政府资金。"相较于美国拥有纳斯达克等深度私人资本市场,欧洲的增长往往更缓慢且风险更高。
除融资外,德国在临床试验推进和数字医疗应用方面被指相对滞后。舍恩马克坦言:"我们需要体系更具灵活性以重现吸引力——例如临床试验领域。"此外,成本管控的持续压力可能侵蚀当前使德国脱颖而出的快速患者可及性优势。
数据访问是另一棘手问题。舍恩马克指出匿名患者数据对研究的加速作用:"获取匿名患者数据将加速研究并生成所需证据——最终惠及患者。"挑战在于如何调和严格的隐私框架与规模化数据应用所需的基础设施及治理机制。
未来前行之路
德国制药业不仅是国家资产,更是欧洲共同财富。凭借其规模、研究实力和产业基础,德国有望引领欧洲应对全球医药市场的激烈竞争。"德国可在欧洲担当先锋角色,"舍恩马克主张,"欧洲需与美国和中国并肩参与全球医药市场竞争。"
他表示意愿已然存在且紧迫感强烈:"抓住机遇只需很小努力。"若德国能整合稳健投资、灵活监管、数据高效访问及新型融资渠道,必将把历史积淀转化为创新领导力。
德国可在欧洲担当先锋角色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