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临床试验显示,两种痴呆照护干预模式与常规护理相比,在患者临床结局指标上未出现显著差异。不过接受干预的照料者表现出更高的护理满意度和更强的自我效能感。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戴维·格芬医学院老年医学科主任大卫·B·鲁本教授团队在《美国医学会内科学杂志》发表的研究指出,基于医疗体系(HSDC)和社区(CBDC)的痴呆照护模式在多数患者指标上与常规护理(UC)无差异。"这些发现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综合痴呆照护方案。"
鲁本向《医景医学新闻》表示:"虽然已有多种综合照护模式接受过验证,但其相对有效性尚不明确。若某模式确有优势,应重点推广;若各模式效果相当,则医疗体系可根据自身资源选择适配方。"此前研究多未采用随机临床试验设计。
这项名为D-CARE的研究是为期18个月的三臂盲法随机试验,2019年6月至2023年8月期间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德克萨斯和宾夕法尼亚三州的四个试验点开展。研究纳入2176对社区居住的痴呆患者及其照料者,预设结局指标包括认知、功能状态、生活质量,以及照料者的负担和照料获益感知。
HSDC模式由执业护士或医师助理共同管理,CBDC则通过电话由社工、护士或持证治疗师提供服务,常规护理组则采用居家模式,仅提供常规医生就诊和阿尔茨海默症协会热线服务。患者中58.4%为女性,照料者中女性占75.8%。两组平均年龄分别为80.6岁和65.2岁。
两种干预组的照料者护理满意度均高于常规护理组。HSDC组最小二乘均值差异达2.6分(98.3% CI 1.0-4.2;P<0.001),CBDC组为3.3分(98.3% CI 1.7-4.9;P<0.001)。干预组与常规护理组的护理满意度差异在3个月时即显现,并贯穿整个研究期。
CBDC组的照料者对护理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最小二乘均值比1.1,98.3% CI 1.0-1.3;P=0.046)。鲁本表示:"我们原本预期在行为症状、生活质量、照料者压力、抑郁症状及照料积极感受等指标上,两种干预模式与常规护理会显现更大差异。接受综合照护模式的照料者不仅对患者护理更满意,也更有能力管理护理事务。"
密歇根大学老年医学专家朱莉·P·伯尼姆从旁观者视角分析道:"面对尚无特效治疗的进行性神经系统疾病,我们可能高估了改变护理模式所能达到的效果。"她建议临床应强化干预以预防急诊就诊、住院和过早入住养老院等不良健康结局,并考虑按疾病阶段分层实施渐进式干预方案,而非统一干预。
宾夕法尼亚德雷塞尔大学杰出教授劳拉·N·吉特林在同期评论中指出,D-CARE试验是"实用型痴呆护理研究的里程碑"。她分析未观察到显著临床效果的可能原因:一是常规护理实际质量优于预期,缩小了差异;二是干预实施的忠实度不足,不同试验点和配对组间执行不一致,且研究未明确测量和监测实施忠实度。
评论还强调,该试验凸显了痴呆护理的复杂性。虽然研究证实了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的重要性,但要将理论转化为真正改善患者和照料者生活的有效护理模式,仍需大量研究工作。伯尼姆补充道:"我们需要从根本上改变临床环境,不仅要提供照料者支持服务,更要接纳并促进照料者在老年护理中的关键作用。"
鲁本团队计划对D-CARE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比较两种干预模式与常规护理在医疗资源利用和成本方面的差异。"即使主要临床结局无差异,如果新模式能减少住院、长期入住养老院和护理成本,仍将对痴呆患者护理和照料者支持产生重大影响。"
该研究由患者结局研究学会(PCORI)和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资助,合作单位包括耶鲁大学老龄化项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转化科学中心、德州大学医学分部等机构。研究团队声明获得美国国家老龄化研究所等机构资助,部分作者与私营机构存在合作。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