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互动充满复杂性,难免伴随失望。比如当亲人未能以预期方式回应我们的喜怒哀乐,这种沟通事故时有发生!
然而精神医学研究表明,若相同人际互动失误反复出现,可能并非源于对方缺乏善意,而是其社会认知能力发生改变。越来越多研究发现,社会认知与多种精神障碍存在关联。例如对悲伤者表达共情这类常规反应,在某些个体中可能完全缺失。
某些基础社交场景可能引发误解,进而导致不恰当行为。当此类错误频繁发生时,往往意味着关键认知技能——社会认知出现损伤。社会认知主要包括解码他人情绪、理解他人意图与信念的能力。判断这种认知功能是否受损对于制定有效干预方案至关重要。
认知研究新领域
作为麦吉尔大学精神病学副教授,我的研究聚焦精神障碍患者的认知损伤及其改善方案。当前学界正深入探索社会认知障碍与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关系。这些障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认知损伤。
必须重视社会认知损伤的各类表现。这不仅影响个体对世界的理解,更会破坏其日常人际互动。观看影视剧时若无法理解角色的言外之意,或同事对话中难以察觉双关语,都可能是认知损伤的体现。
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我们团队多年前的文献综述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社会认知损伤程度与日常功能呈负相关。这类认知障碍介导了记忆问题与临床症状的相互作用。在精神分裂症和某些双相障碍中,记忆损害往往伴随早期动机丧失、社交退缩及情感表达困难。识别自身及他人情绪和意图的困难正是这些过程的核心。
认知技能提升方案
我们开发了多种干预手段,例如:
- 情绪识别训练:通过面部表情图片提升患者对他人情绪的准确识别能力
- 意图推理练习:通过逐步揭示角色动机的故事片段,训练理解复杂社会情境
例如在巧克力情景练习中,年轻女孩两次赠送巧克力给老妇人,后者两次表现出表面接受后私下丢弃的矛盾行为。练习需分析女孩可能的信念及其预期反应。
这类渐进式训练可帮助患者建立应对策略。原用于精神分裂症的训练方案经验证有效,现已被推广至多种精神障碍。最新荟萃分析显示,此类训练可维持一年以上的症状改善和功能提升。
数字化干预进展
目前我们正通过视频会议系统为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远程干预。疫情后的实践证明,远程干预不仅可行,更能显著改善患者福祉。同时家属教育也至关重要,需让亲友理解患者并非有意伤害,而是认知损伤所致。
针对家庭沟通障碍,魁北克已建立AMI项目等支持系统。尽管未直接干预社会认知,但有效维护了家庭关系质量。当前大量临床研究正持续推进社会认知机制探索与康复方案开发,尽管个体化干预仍需完善,但已取得显著进展。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