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研究人员记录了一名青少年患者的特殊病例:其精神病症状始终在月经前规律性出现,并在经期结束后立即消失。发表在《精神病学与临床神经科学报告》上的病例报告显示,当标准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均未能缓解症状时,一种常用于治疗癫痫和双相情感障碍的药物展现出显著疗效。该报告深入剖析了一种极为罕见且常被误解的疾病。
这种疾病被称为月经性精神病,其特征是原本精神健康的个体突然出现精神病症状。此类发作通常短暂且呈周期性,与月经周期高度吻合。妄想或幻觉等症状的存在,使月经性精神病区别于更常见的经前综合征或经前烦躁障碍——后者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医学文献中记录的病例不足百例,证实该病极为罕见。
由东京都儿童医疗中心的森崎敦男(Atsuo Morisaki)及其同事撰写的新报告,详细描述了一名17岁日本少女的就医经历。她在持续约两年的心理困扰后寻求医疗帮助。初期症状包括强烈焦虑、被监视感以及听见同学声音的幻听,同时还产生周围对话均与自己相关的妄想。患者既往无精神疾病史,家族中亦无相关病史。
最初,她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但症状未见缓解。转至新医疗中心后调整治疗方案,病情仍持续。住院期间,医疗团队观察到明确规律:首次住院月经来临前数日,她出现抑郁情绪和焦躁;随后症状升级为妄想及"声音与声响侵入大脑"的体验,但经期结束四天后症状完全消失。
次月该周期重现:第二次月经前约十二天,她再度焦躁;九天前报告通话时"思维外泄";同时伴随幻听及思维被广播的妄想。尽管抗精神病药剂量增加,症状仍持续至经期结束才彻底缓解。第三次住院期间月经前十四天,她出现恐惧性妄想,自述"目光与声音涌入头部",日记显示思维紊乱。药物加量无效,但经期开始后症状渐消,结束时完全消失。这种对常规治疗无反应的周期性精神病特征,促使医生重新评估诊断并调整方案。
基于症状与月经周期的明确关联,医疗团队启动卡马西平治疗。该抗癫痫药物常用于控制癫痫发作,同时也是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稳定剂。用药从低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卡马西平启用后,患者精神病症状完全消除,最终得以停用抗精神病药和抗抑郁药。门诊随访期间,症状未再复发。
月经性精神病的生物学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部分理论认为可能与月经周期后期雌激素骤降有关:雌激素影响包括多巴胺在内的多种脑化学物质,其显著减少可能导致多巴胺活性过强——这与精神病发作相关。但由于精神病发作可出现在月经周期不同阶段,仅雌激素波动似乎无法完全解释该病。
选择卡马西平部分基于患者年龄及其他情绪稳定剂的潜在长期副作用。报告作者指出,该药可能通过调节脑内多种通道和化学信使活动来稳定神经元兴奋性。虽无卡马西平专用于月经性精神病的既往报告,但其在其他周期性精神疾病中显效,提示它可能作用于生物周期相关症状的底层机制。
需明确病例报告的性质:单个患者的发现不能推广至更广泛人群。本报告未确立卡马西平对所有月经性精神病患者的普适性,该患者的积极结果可能源于其独特生理与环境因素。
然而,此类报告在医学科学中具有重要价值,尤其对罕见疾病。它们能揭示易被忽视的规律,并为治疗开辟新路径以供深入研究。通过记录这一经历,作者为临床医生识别该罕见病提供了参考,并拓展了治疗选择思路。此案例也为未来系统研究月经性精神病的病因及卡马西平等药物的潜在疗效奠定了基础。
该报告《卡马西平显著改善月经性精神病》由森崎敦男(Atsuo Morisaki)、江岛健(Ken Ebishima)、上園明(Akira Uezono)和长泽孝(Takashi Nagasawa)共同撰写。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