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背景 每搏输出量(SV)是经证实的超声心动图评估指标,但其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中的研究尚未深入。本研究旨在评估无并发症前壁STEMI患者的每搏输出量特征,并分析其对严重左心室(LV)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价值。
方法与结果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分析,纳入连续就诊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前壁STEMI患者。入院期间通过超声心动图测量每搏输出量,主要终点为心血管死亡。在3592例STEMI患者中,616例符合入选标准。患者平均年龄65±14岁(76%为男性),平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每搏输出量分别为39±11%和62±18 mL。SV与LVEF呈中度相关(r=0.33, p<0.001),但在严重LV功能障碍患者中相关性消失(r=0.11, p=0.19)。多变量分析显示,SV可独立预测严重LV收缩功能障碍患者12个月心血管死亡风险(HR 0.92, 95% CI 0.86-0.98, p=0.015)。受试者工作特征分析显示,该组患者心血管死亡的阴性预测值达99%。
结论 SV作为便捷可用的超声心动图指标,可有效评估前壁STEMI合并严重LV收缩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能够高确定性识别尽管存在严重LV功能障碍仍可能存活的患者。
已知知识更新
- 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未来不良事件风险持续存在。尽管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工具可提供预后信息,但其临床应用受限。SV作为超声心动图可测指标,可弥补这一局限。
研究新发现
- SV与左心室功能障碍呈弱相关性,在严重左心室损伤患者中该相关性消失。SV是12个月心血管死亡风险的独立预测因子(超越左心室功能障碍),在无并发症前壁STEMI患者中具有99%的阴性预测价值。
研究影响
- 本研究提供了便捷的风险分层工具,可指导低SV患者的早期强化治疗。需要随机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
研究方法
研究设计
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观察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和GCP指南。临床和超声心动图数据来自常规临床数据库,数据管理由专人负责质量控制。
研究人群
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连续收治于英国纽卡斯尔弗里曼医院的前壁STEMI患者纳入研究。STEMI定义依据欧洲心脏病学会指南,符合持续胸痛≥30分钟伴至少两个导联ST段抬高的标准。患者由专科护士分诊并确认心电图后转运至导管室。所有患者预服阿司匹林300 mg,入院后根据情况使用P2Y12抑制剂(主要为60 mg普拉格雷),存在禁忌时使用180 mg替格瑞洛。
根据指南进行急诊PCI,优先选择右桡动脉入路。常规使用依体重调整剂量的肝素,血栓抽吸和GP IIb/IIIa抑制剂使用由术者决定。术后患者转入心脏监护病房(CCU),由心血管专科医生启动二级预防治疗。
本研究仅纳入无并发症的前壁STEMI患者。排除标准包括:心源性休克、需要机械通气/无创通气支持、无血流限制性病变、PCI相关并发症导致住院延长或住院超过72小时者。
超声心动图评估
超声心动图在入院72小时内完成。LVEF采用Simpson法测量,当心内膜边界不清晰时由经验丰富的超声技师进行目测评估,并经专科心脏病专家确认。严重LV收缩功能障碍定义为射血分数(EF)<35%。
SV计算公式为:SV=左心室流出道横截面积(LVOT CSA) × 左心室流出道速度时间积分(LVOT VTI)。LVOT直径测量在胸骨旁长轴切面收缩中期主动脉瓣环水平垂直测量。LVOT VTI通过心尖五腔切面多普勒信号测量,测量位置与LVOT直径一致。所有测量由不知晓研究目的的资深技师离线完成,在心房颤动患者中取5个连续心动周期的平均值。排除标准包括:中度以上瓣膜病变(包括三尖瓣反流)、图像质量差或无法获取多普勒信号者。
研究终点
主要终点:12个月心血管死亡率。次要终点:全因死亡率及12个月内心脏性猝死和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的复合终点。死亡数据来自英国国家统计局,SV作为心血管和全因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进行评估。
最佳心力衰竭治疗定义为出院时药物组合:EF≥40%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ARB);EF<40%者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ARB+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
统计分析
连续变量采用Shapiro-Wilk检验评估正态性,符合正态分布者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者用中位数(四分位距)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变量用频数(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相关性,当数据不满足条件时采用Spearman秩相关。Kaplan-Meier曲线和log-rank检验用于分析SV与死亡率的关系。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年龄、性别、BMI、标准心血管危险因素、血红蛋白、肌酐、阻塞性肺病、既往心梗、再血管化史、脑血管事件、外周血管疾病、入院时血流动力学状态、缺血时间、多支病变、桡动脉入路、GP IIb/IIIa使用、LV功能、肌钙蛋白和出院用药等变量后,确定风险比(HR)。统计分析使用SPSS V.28.0完成,p<0.05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