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药:扼杀创新的策略?Me-Too Drugs : An Innovation Killing Strategy? | FTLOScience

环球医讯 / 创新药物来源:ftloscience.com美国 - 英语2025-08-06 04:28:37 - 阅读时长2分钟 - 685字
本文探讨了医药研发中的"模仿药"策略,分析其在降低研发风险的同时抑制创新的双刃剑效应。通过分析立普妥和阿米替林等经典案例,揭示了60%基础药物属于模仿药的现状,并提出通过改进审批机制促进真正创新药物研发的解决方案。
模仿药药物研发治疗靶点抗抑郁药品供应研发资源未满足医疗需求创新格局医药化学疗效优势
模仿药:扼杀创新的策略?

模仿药是药物研发领域的"跟风者",它们通过小幅修改现有药物的化学结构实现改良,既能保留原药物的治疗靶点,又能提升耐受性、特异性或疗效。这种策略在医药化学领域广泛应用,不仅显著降低研发成本和周期,其成功率也远高于原创药物开发。例如他汀类药物家族中,辉瑞公司通过改良现有他汀开发的立普妥,上市首年销售额即突破10亿美元,成为史上最畅销药物。

瑞士诺华公司的阿米替林则是模仿药创新的典型案例。作为第三代三环类抗抑郁药,其通过在初代药物分子结构中引入氯原子,在保持抗抑郁效果的同时显著提高血清素受体特异性。这种改进直接催生了后续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SSRI)类药物的研发,氟西汀(百忧解)和舍曲林(左洛复)等现已成为全球处方量最大的抗抑郁药物。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20年基本药物清单统计,60%的在列药物属于模仿药。这种现象虽保障了药品供应稳定性,但也引发严重争议。药物研发平均耗资20亿美元,模仿药策略通过降低研发风险成为药企的首选。但这也导致资源过度集中于现有治疗领域,对阿尔茨海默病等未满足医疗需求的创新投入不足。美国FDA的优先审评券等激励机制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现状,但研发方向的结构性失衡依然存在。

学术界对此存在两种对立观点:反对者认为模仿药挤占研发资源,阻碍新靶点探索;支持者则指出同类药物的竞争可缓解药品短缺,对抗生素等需多药应对耐药性的情况尤为重要。有学者提出折中方案,建议监管机构要求仿制药物必须证明相较于现有药物具有显著疗效优势,这将倒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这种动态平衡的维持,或将决定未来十年医药研发的创新格局。

【全文结束】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新型视网膜疾病治疗药物研发综述新型视网膜疾病治疗药物研发综述
  • Dante Genomics拓展至Dante Omics AI:开创精准医疗未来Dante Genomics拓展至Dante Omics AI:开创精准医疗未来
  • 2025年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药物研发展望:临床试验、法规审批与主要企业2025年遗传性血管性水肿药物研发展望:临床试验、法规审批与主要企业
  • 药物发现过程药物发现过程
  • 通过全球监管与学术合作推进创新药物研发通过全球监管与学术合作推进创新药物研发
  • 创新药物市场规模、增长及区域预测至2032年创新药物市场规模、增长及区域预测至2032年
  • 后疫情时代生物科技创新与资本配置:利用会议推动增长后疫情时代生物科技创新与资本配置:利用会议推动增长
  • 生命科学创新制造基金如何助力制药行业融资生命科学创新制造基金如何助力制药行业融资
  • 人工智能时代重塑研发:智能技术如何变革生物制药人工智能时代重塑研发:智能技术如何变革生物制药
  • 量子计算如何改变药物发现的游戏规则量子计算如何改变药物发现的游戏规则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