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诊断意味着更早的治疗机会和更好的康复前景。
研究表明,某些疾病在引发明显症状前往往已潜伏多年,例如卵巢癌可能在体内隐蔽发展超过十年。通过筛查健康人群进行疾病早期检测,新型人工智能工具正展现出突破性价值。
心血管疾病
核心挑战:心血管疾病(CVD)每年导致全球近1,800万人死亡,是首要致死病因。患者常在突发心梗或脑卒中前无明显症状,传统诊断需抽血检测胆固醇指标,但约四分之一成年人存在针头恐惧。
技术突破:英国团队开发的QUARTZ系统通过视网膜血管拓扑和尺寸定量分析,结合年龄、吸烟史等风险因素,无需抽血即可预测心血管风险。对6,000名参与者(平均年龄67岁)的9.1年追踪显示,其预测准确度与广泛应用的Framingham风险评分相当。
未来展望:当前研究人群以白人为主且健康状态优于平均水平。智能手机视网膜成像技术的突破或将推动该系统发展为家用筛查APP,实现无创居家检测。
乳腺癌
诊断困境:全球乳腺癌发病率居首,美国早期诊断5年生存率达99%,但晚期转移后骤降至29%。现有MRI检查虽敏感但存在20%左右的假阳性,导致不必要的活检。
AI应用:纽约大学与波兰雅盖隆大学联合开发的AI系统,通过对20,000例乳腺MRI扫描训练,其癌症检测准确度与五人专家组相当。对BI-RADS 4类病变的分析显示,可将不必要的活检减少20%。
公平性考量:当前训练数据70%来自白人患者,需开展更多研究验证对有色人种的诊断有效性。若通过验证,该技术或可推动MRI成为普筛工具。
结直肠癌
临床痛点:结直肠癌为全球第三大常见癌症,腺瘤切除是唯一有效预防手段。传统肠镜检查约25%的腺瘤会被漏诊。
技术突破:美敦力公司开发的GI Genius系统通过1,300万张腺瘤图像训练,可在肠镜检查时实时识别病变。临床试验显示,AI辅助检查使漏诊率降低50%(单独检查漏诊率32.4% vs AI辅助15.5%)。
应用现状:该系统已获FDA认证并在全美推广,特别通过与AWS合作向医疗资源匮乏地区部署50套系统,成为首个实现临床普惠的人工智能早筛工具。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