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要点
- 乳头肌瘢痕(papSCAR)在三分之一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普遍存在,并能独立预测心脏死亡。
- FIDDLE技术显著提高了乳头肌瘢痕检测的敏感性,相比传统成像方法效果更佳。
- 有乳头肌瘢痕的患者比无瘢痕患者具有更高的心脏死亡、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事件发生率。
- 乳头肌瘢痕可作为早期风险标志物,为各类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提供预后价值。
乳头肌瘢痕与心血管死亡率和心律失常存在显著关联。
在一项近期试验中,通过暗血延迟增强心血管磁共振(CMR)检测到的乳头肌瘢痕(papSCAR)存在于三分之一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中,并能独立预测心脏死亡。
多项研究已将DCM与微血管功能障碍相关联,这些研究强调了在无心外膜冠状动脉疾病(CAD)的情况下心肌灌注储备受损。在DCM患者中,微血管功能障碍可能成为不良预后的强预测因子,且独立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纽约心脏协会(NYHA)功能分级。
乳头肌瘢痕检测的新成像方法
一种新型暗血延迟增强CMR技术——流独立暗血延迟增强(FIDDLE)——已通过病理学验证用于乳头肌瘢痕诊断。该技术最初在犬类模型中进行参考验证,随后用于首次心肌梗死患者,以确定前部和后部乳头肌梗死的患病率。试验还证明了该技术在检测乳头肌瘢痕方面的有效性,其测试敏感性几乎是传统成像方法的两倍。
杜克大学心血管磁共振中心的约丁·考拉瓦尼奇(Yodying Kaolawanich)博士及其同事表示:“使用FIDDLE技术,本研究旨在确定DCM患者中乳头肌瘢痕的患病率,并评估其是否与不良结局相关。”
该乳头肌瘢痕试验的患者于2011年至2020年间在杜克大学心血管磁共振中心接受CMR检查后被纳入筛查。试验包括低动力非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这是DCM的一种早期亚型,其特征为左心室功能障碍但无左心室扩张。排除了伴有阻塞性CAD、严重原发性瓣膜病、其他非缺血性疾病的诊断或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
研究人员预设的主要终点为心脏死亡,次要终点包括心力衰竭死亡或心脏移植的复合终点,以及心源性猝死(SCD)或未遂SCD的心律失常复合终点。若为复合终点,每位患者仅纳入首次事件进行分析。
共有603名已知或疑似DCM患者接受CMR检查;其中77名因合并CAD或其他非缺血性疾病诊断被排除。CMR检查后,另有56名参与者因收缩功能正常或存在非DCM诊断证据被剔除。最终,470名患者纳入分析,平均年龄55.3岁(标准差[SD] 14.3岁)。
大多数患者正在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和袢利尿剂。115名患者为NYHA 3级或4级。平均LVEF为31.2%(SD 10.5%),109名患者存在中壁瘢痕,左心室质量中位范围为2.7%(四分位距[IQR] 1.8%-5%)。
乳头肌瘢痕与不良事件
筛查后,患者随访长达8年;在此期间,共发生75例死亡,其中53例为心脏死亡。总体而言,137名有乳头肌瘢痕的患者中26名(19%)达到主要终点,而333名无乳头肌瘢痕的患者中27名(8.1%)达到该终点,表明有乳头肌瘢痕患者的心脏死亡率显著高于无瘢痕患者(风险比[HR] 2.3;95%置信区间[CI] 1.34-3.95;P = 0.002)。有乳头肌瘢痕患者的5年累计心脏死亡率为20.5%,无瘢痕患者为9%。经多变量Cox回归分析,研究人员将乳头肌瘢痕存在与心脏死亡相关联。
研究人员观察到心力衰竭复合终点发生在49名患者(10.4%)中;其中35名发生心力衰竭死亡,15名接受心脏移植。心律失常复合终点发生在24名患者(5.1%)中,其中18名发生SCD,11名经历未遂SCD。与无瘢痕患者相比,有乳头肌瘢痕患者的心力衰竭事件(HR 2.29;95% CI 1.31-4.02;P = 0.004)和心律失常事件(HR 2.48;95% CI 1.12-5.52;P = 0.03)发生率均更高。
考拉瓦尼奇及其同事总结道:“总体而言,这些发现表明乳头肌瘢痕为各类DCM患者提供了预后价值,并提示其可能是一种早期风险标志物。”
参考文献
- Kaolawanich Y, Wendell DC, Kim HW, et al.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乳头肌瘢痕的预后价值. 《美国医学会杂志·心脏病学》. 2025年10月15日在线发表. doi:10.1001/jamacardio.2025.3822
- Wendell D, Jenista E, Kim HW, et al. 犬类和人类中通过暗血延迟增强心脏MRI评估乳头肌梗死. 《放射学》. 2022;305(2):329-338. doi:10.1148/radiol.220251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