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海盗'揭示对抗耐药感染新路径'Microbial piracy' uncovers new way to fight drug-resistant infections

环球医讯 / AI与医疗健康来源:phys.org英国 - 英语2025-09-10 05:14:32 - 阅读时长3分钟 - 1431字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团队发现"海盗噬菌体"通过劫持其他病毒尾部实现基因转移,揭示细菌获得耐药性和毒力的新机制。该机制可被改造用于开发新型抗菌疗法和快速诊断工具,同时与谷歌合作的AI"共同科学家"平台已验证其发现效率提升潜力。研究发表于《Cell》杂志,相关技术已进入专利转化阶段。
微生物海盗噬菌体海盗抗菌药物耐药性噬菌体卫星cf-PICIs耐药感染新疗法诊断工具AI科研平台健康
'微生物海盗'揭示对抗耐药感染新路径

微生物海盗新发现

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发现,一种名为"噬菌体海盗"的特殊遗传元件能够劫持其他病毒,突破细菌细胞屏障进行传播。这种被称作"微生物海盗"的现象,可能为医学领域带来新的解决方案。

这项发表于《Cell》杂志(DOI: 10.1016/j.cell.2025.08.019)的研究,揭示了细菌获取新遗传物质的主要途径,包括增强毒力和抗生素抗性的基因特性。研究团队认为,该发现有望开辟应对全球抗菌药物耐药性(AMR)威胁的新方法,并推动快速诊断工具的研发。

噬菌体(细菌病毒)作为地球上最丰富的生物体之一,通常具有高度特异性,每种噬菌体仅针对特定细菌物种。其结构形似微型注射器:包含DNA的"头部"和带刺状纤维的尾部,后者可锁定细菌并注入遗传物质。

然而噬菌体本身也会遭受"寄生"。被称为噬菌体卫星的小型遗传元件,会劫持噬菌体的遗传机制进行自我复制。

基因传播机制破解

研究团队在2023年首次发现的cf-PICIs(形成衣壳的噬菌体诱导染色体岛)是一类强大的噬菌体卫星。这类遗传元件可传播抗生素抗性和毒力基因,在超过200种细菌中发现。但其高效传播机制此前未明。

最新研究发现,cf-PICIs虽能自主构建衣壳(病毒"头部"),但缺乏尾部结构,单独存在时无法感染宿主。帝国理工学院抗菌耐药性生物学研究中心发现,这些卫星会劫持无关噬菌体的尾部,形成携带cf-PICI DNA的嵌合病毒。

这种"海盗行为"的关键在于:部分cf-PICIs可劫持完全不同的噬菌体物种尾部。由于尾部决定感染目标,这种跨物种劫持使cf-PICIs能够入侵新细菌物种,解释了其在自然界的广泛分布。

应用前景广阔

研究团队认为,这一发现具有重大科学价值。通过改造这些"海盗卫星",可能开发出靶向耐药菌的新疗法,突破生物膜等顽固细菌防御机制,并创造强大的新型诊断工具。

帝国理工生命科学系的蒂亚戈·迪亚斯·达科斯塔博士指出:"这些'海盗卫星'不仅揭示细菌传播危险特性的机制,更能启发新一代治疗方法和检测手段,帮助我们应对最棘手的感染威胁。"

团队已就相关技术申请专利,并开始推进转化应用测试。

传染病系何塞·佩纳德斯教授补充:"我们早期研究首次识别这些奇特的遗传元件——实际上是'寄生的寄生者'。现在确认这些移动遗传元件通过交换其他噬菌体尾部,将自身DNA导入宿主细胞。这既是进化生物学的精妙机制,也揭示了通过转导传播耐药基因的新路径。"

AI加速科研进程

作为关联研究项目,帝国理工团队与伦敦帝国理工医疗NHS信托基金合作的弗莱明计划中,验证了谷歌开发的AI科研平台。该"共同科学家"平台已发表于同期《Cell》(DOI: 10.1016/j.cell.2025.08.018)。

研究团队向AI系统提出相同科学问题:"cf-PICIs为何能跨细菌物种传播?"AI通过网络搜索、文献数据库分析,在数日内独立生成了与团队多年研究结论一致的假设,验证了该平台显著加速科研发现的潜力。

研究者认为,AI系统并非取代人类洞察力,而是通过加速实验设计和发现过程,为科学探索提供强大助力。目前团队正与谷歌合作推进平台开发,探索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革新潜力。

【全文结束】

大健康

猜你喜欢

  • 益生菌的6种潜在副作用与风险益生菌的6种潜在副作用与风险
  • 6种可能的益生菌副作用和风险6种可能的益生菌副作用和风险
  • Halicin:人工智能发现的有望终结药物耐药性的抗生素Halicin:人工智能发现的有望终结药物耐药性的抗生素
  • 新疗法能否终结慢性鼻窦感染之苦?新疗法能否终结慢性鼻窦感染之苦?
  • 新抗生素在临床试验中成功击败致命超级细菌新抗生素在临床试验中成功击败致命超级细菌
  • 大药厂与Clever Culture合作展示APAS独立技术助力微生物学实验室自动化革新大药厂与Clever Culture合作展示APAS独立技术助力微生物学实验室自动化革新
  • WCM-Q学生参与撰写关于微生物组应对抗菌素耐药性论文WCM-Q学生参与撰写关于微生物组应对抗菌素耐药性论文
  • WCM-Q学生发表观点论文提出利用微生物组解决方案应对抗菌素耐药性挑战WCM-Q学生发表观点论文提出利用微生物组解决方案应对抗菌素耐药性挑战
  • 从肠道到全球影响:微生物组医学的下一波浪潮——与Cmbio的Manoj Dadlani对话从肠道到全球影响:微生物组医学的下一波浪潮——与Cmbio的Manoj Dadlani对话
  • WCM-Q学生研究提出抗菌素耐药性解决方案WCM-Q学生研究提出抗菌素耐药性解决方案
  • 公民科学家助力绘制健康阴道微生物组图谱公民科学家助力绘制健康阴道微生物组图谱
  • 基于纳米药物的肿瘤相关微生物群调控治疗干预基于纳米药物的肿瘤相关微生物群调控治疗干预
  • 基于微生物组的疗法为慢性疾病带来希望基于微生物组的疗法为慢性疾病带来希望
  • SmartLabs与Sonrai建立独家合作 将先进AI能力引入会员企业SmartLabs与Sonrai建立独家合作 将先进AI能力引入会员企业
  • RYBREVANT®▼ (amivantamab) 联合 LAZCLUZE®▼ (lazertinib) 降低一线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获得性耐药性RYBREVANT®▼ (amivantamab) 联合 LAZCLUZE®▼ (lazertinib) 降低一线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获得性耐药性
  • 法国Biocodex向比利时微生物组疗法创新企业MRM Health注资至多3000万欧元法国Biocodex向比利时微生物组疗法创新企业MRM Health注资至多3000万欧元
大健康
大健康

热点资讯

大健康

全站热点

大健康

全站热文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