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揭示:心理健康存在显著昼夜波动
伦敦大学学院(UCL)最新研究发现,人类心理健康呈现明显的昼夜节律特征。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心理健康》期刊的数据显示,受访者的精神健康和幸福感在早晨达到峰值,而在午夜降至最低点。研究团队分析了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期间收集的近5万成年人、总计百万份的调查数据。
UCL研究员Feifei Bu博士指出:"人们的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在早晨最佳,午夜最差。"
周度与季节性模式
研究同时揭示了周度和季节性的心理健康规律:
- 周二呈现最高峰值,周日幸福感最低
- 夏季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其他季节
- 尽管存在季节性差异,但每日的心理健康波动模式保持一致
研究人员推测,这种规律可能与生物钟调控的生理节律有关。昼夜节律不仅影响睡眠周期,还会调节包括皮质醇、血清素在内的多种神经递质水平。
午夜情绪低谷的科学解释
研究确认了"夜猫子"群体面临的特殊挑战:
- 午夜时段心理健康指标降至全天最低
- 自然光暴露减少、屏幕时间增加、睡眠周期紊乱是主要诱因
- 建议通过早睡早起、减少夜间活动来重建生物钟节律
Bu博士建议:"将作息调整至更符合自然昼夜节律,比如晨起时接触阳光,夜间减少电子设备使用,能有效改善情绪状态。"
提升幸福感的科学方法
研究团队提出具体改善方案:
- 晨间黄金时段利用:早晨皮质醇和血清素水平天然升高,结合晨练和阳光暴露可放大积极效应
- 日程优化策略:将重要任务安排在上午,利用高峰期的认知能力和情绪状态提升工作效率
- 夜间放松方案:建议夜间采用低照度照明,通过阅读或冥想等非刺激性活动帮助情绪平稳过渡
这项研究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新的时间维度参考,通过简单的生活习惯调整,可能帮助全球数亿受昼夜节律紊乱困扰的人群改善心理健康状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