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的节律不仅受生物钟基因调控,还存在被称为"非经典生物钟调节因子"的次要调控系统。贝勒医学院研究团队在《内分泌与代谢进展》发表的研究综述指出,这些被忽视的调节因子在消化器官应对压力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轮班工作、时差反应或不规律饮食等常见生活习惯可能扰乱生理节律,引发器官应激反应导致消化系统紊乱。该研究通讯作者、贝勒医学院医学-内分泌学系助理教授关东寅表示:"通过聚焦这些被忽视的生物钟因素,我们的研究将最新发现整合到昼夜节律调控图谱中,阐明基于时间干预的策略(如特定时段进食或服药,即时间疗法)如何帮助维持消化系统健康。"
研究团队分析了高脂饮食、进食时间改变、运动及衰老等多种应激条件下的既往研究数据,发现生物钟系统具有强大的弹性储备机制。即使在实验中使核心生物钟基因失活后,多数节律基因仍能维持24小时周期,这表明存在替代调节机制。这些非经典生物钟调节因子通过连接生物钟系统与多种细胞应激通路,在压力环境下确保消化系统关键生理节律的稳定性。
研究揭示的新治疗靶点显示,针对特定器官的非经典调节因子开发疗法具有潜在价值。值得关注的是,研究强调了进食、睡眠和服药时机的重要性——这些时间选择可能与摄入内容本身具有同等甚至更重要的治疗意义。时间营养学(定时进食)和时间药理学(择时用药)等干预手段,为降低消化系统压力提供了低成本有效方案。
关教授指出:"医生或许能依据这些发现,指导患者调整饮食和药物治疗时间表与自然生物钟同步。考虑到昼夜节律紊乱的普遍性,这种时间聚焦的干预策略可能成为提升消化健康和整体福祉的强大工具。"研究团队计划开发可实时监测个体生物节律的可穿戴设备和先进血液检测技术,未来将推动基于个体节律特征的营养方案和药物干预。
这是首个系统整合非经典生物钟调节因子与消化系统疾病应激反应的综述研究。该研究获得癌症预防与研究所(RR210029)、V基金会(V2022-026)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R37CA296577等)多项资助。
研究合著者还包括Roberto E López-Valiente和Samer G. Mattar博士。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