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系统的节律不仅由核心生物钟基因调控,还受到被称为"非经典生物钟调节因子"的其他调控机制影响。贝勒医学院研究人员近日系统综述了这些额外调控机制如何帮助消化器官应对压力的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于《内分泌与代谢趋势》期刊。
研究表明,轮班工作、时差反应或不规律饮食等常见生活习惯会扰乱自然节律,引发消化器官的应激反应,导致消化系统疾病。论文通讯作者、贝勒医学院医学内分泌学助理教授管东寅博士指出:"通过聚焦这些被忽视的生物钟因子,我们整合了新发现与整体昼夜节律框架,证明基于时间的干预策略(如特定时间进食或服药的'时间疗法')可能有效维护消化健康。"
慢性生物钟紊乱已被证实与脂肪肝病、炎症性肠病及糖尿病等代谢疾病相关。维持规律的饮食和睡眠习惯对肠道健康至关重要。研究团队整合了高脂饮食、进食时间改变、运动及衰老等应激条件下的多项研究数据,发现这些非经典生物钟调节因子能重塑消化器官的基因节律和代谢模式。
论文第一作者、贝勒医学院管东寅实验室研究助理周涤指出:"我们的研究系统梳理了这些非经典生物钟调节因子如何与核心生物钟协同作用。实验显示即使核心生物钟基因被敲除,多数节律基因仍保持24小时周期,证明存在其他调控机制。这些因子将生物钟系统与细胞应激反应通路直接相连。"
研究揭示消化器官存在完整的非经典时间调控网络,这些调节因子在压力或异常环境下激活,确保生活方式或环境变化不会破坏基本的昼夜节律。这为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新方向:针对特定器官的关键调节因子开发疗法,同时验证了"何时进食/服药"与"摄入何种食物/药物"同样重要。
管教授强调:"医生可通过建议患者调整餐食和用药时间与自然生物钟同步,改善消化健康。鉴于生物钟紊乱的普遍性,这种时间导向策略将成为提升消化健康和整体福祉的重要工具。"未来研究将聚焦基因差异、生活方式等因素对调节机制的影响,并开发可穿戴传感器等实时监测个体生物钟的技术,为个性化定制营养方案和用药时间提供依据。
这项研究是首个将非经典生物钟调节因子与消化疾病应激反应系统关联的综述。管教授总结:"通过尊重自然节律——无论是优化进食和服药时间,还是改善睡眠质量,我们都可能显著提升消化健康与生活质量。"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