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呆症是一种令人心碎的疾病,不仅影响约700万人(且这一数字持续增长),还波及他们的亲友。痴呆症状包括言语障碍、记忆丧失、情绪波动和任务完成困难等,难怪许多人会尽力避免这种疾病,并帮助亲友采取相同措施。
在降低痴呆风险的因素中,专家指出诸多方法,例如保持大脑活跃、规律运动、社交互动甚至做家务。根据2025年《美国老年精神病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新增因素是:拥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感。
对13000多名45岁以上成年人长达15年的追踪研究表明,自述人生目标感较强的人群,罹患认知障碍(包括痴呆症)的可能性降低约28%。
尽管保持希望并关注最新研究很重要,但需注意这是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学教授、CleopatraRx创始人罗恩达·沃斯库尔博士(Rhonda Voskuhl,未参与本研究)表示:“该研究未涉及或证明因果关系,这属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场景。”换言之,尚不确定是目标感降低痴呆风险,还是症状较轻者更容易产生目标感。不过核心观点依然成立:发现并感受人生目标至关重要。
沃斯库尔补充道:“这不应阻碍人们追求人生目标,因为科学中常存在第三种可能:两者相互作用。两种因素可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或相互拖累导致恶性循环。”
人生目标感如何降低痴呆症风险
简言之,目标感能激发健康行为的参与动力,从而促进大脑健康。MedStar Health老年医学及老年服务部门主任乔治·亨纳维博士(George Hennawi,未参与本研究)解释:“人生目标感可能推动更健康的行为,例如增加身体活动、改善睡眠和社交互动。这自然能减少孤独感和抑郁症状,并提升抗压复原力——所有这些因素均被证实有助于维护认知健康并降低痴呆风险。”
沃斯库尔表示赞同:“拥有生活目标感能促使人们更积极地与环境互动,无论是外出活动还是居家阅读思考。这类互动可作为认知训练,保持大脑更佳状态。”
试想:当你感到目标明确时,会更主动付诸行动。完成任务后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状态积极,便更容易坚持健身或完成家务。
其他研究也佐证了这一发现。神经可塑性(即大脑通过新体验产生积极适应的能力)是关键因素。参与运动和社交等活动不仅能增强目标感,还可直接提升脑部健康。
沃斯库尔指出精神状态和情绪是另一解释维度。她发现目标感能提振精神,这对大脑同样有益。“正如大脑依赖心脏泵血获得实质支持,心灵也需要精神提供无形支撑,”她解释道,“例如,人在快乐与悲伤时,大脑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
此外,多项研究证实,感到生活有意义的人更快乐,而快乐情绪可能降低痴呆风险(反之亦然)。
如何发现人生目标
你可能已在身份认同、信仰、职业等层面拥有目标感。例如育儿、带领教会小组或努力工作时,你或许已感受到目标感。
若尚未找到,这并不意味着你缺乏目标——人人皆有。那么如何发掘呢?
沃斯库尔认为关键在于保持开放心态并尝试新事物。“保持‘年轻心态’意味着保持好奇心、乐于学习探索,”她说,“这能激发想象力,助你发现值得投入的目标。”
亨纳维强调需“分步骤推进,并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定制方案以维持参与度”。他建议:
- 通过国际象棋、阅读和脑力游戏保持思维活跃。
- 参与艺术活动,如绘画、听音乐或演奏乐器。
- 采取生活方式干预,例如加入运动团体、烹饪课程和社交活动。
这些活动既促进健康,又提升多巴胺水平,使人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我甚至为已出现认知衰退的患者设计目标感活动,如回忆疗法、制作相册、聆听怀旧音乐或观看特定时代的影视作品,”他补充道。
其他与目标感相关因素包括时间投入、教育背景、社区参与以及(无论好坏)强烈的政治观点。
此外,《心理学前沿》期刊的一项研究将此过程称为“生活构建”。作者建议:明确自身价值观与热情所在,反思当前与期望的能力及习惯,规划社交生活与未来职业,撰写理想未来愿景,设定具体目标,制定备用方案,并坚定执行所设目标。
总之,尽管“感受目标感”或“寻找人生目标”听起来宏大、令人畏惧甚至存在主义,但这并非不可能(甚至未必困难)。只需专注于你的兴趣、技能、人际关系、积极特质和核心价值观,你很可能已在降低痴呆风险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