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医学界将心脏和大脑视为相互独立的领域。然而,一项新研究表明,随着年龄增长,两者之间的联系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紧密。
一项针对近6000名成年人的25年研究发现,中年时期轻微的心肌损伤可预测数十年后的痴呆风险。
这项名为白厅研究(Whitehall study)的项目追踪了45至69岁的英国公务员,并测量了他们血液中一种名为“心肌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的蛋白质水平。当心肌细胞受损时,肌钙蛋白I会出现在血液中,常用于辅助诊断心脏病发作。
该蛋白质可通过标准血液检测发现。近年来,这些检测的灵敏度显著提高,因此现在能检测到极微量的肌钙蛋白——其水平远低于心脏病发作时的阈值——这些微小变化可能预示着多种潜在健康问题。
在白厅研究中,中年时期肌钙蛋白I水平最高的人,晚年被诊断为痴呆的可能性比水平最低者高出38%。这些微小的升高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症状(如胸痛),但表明即使个体自我感觉良好,心脏也可能处于慢性应激状态。
25年间,起始肌钙蛋白水平较高的人比水平较低者更易发展为痴呆。在综合考虑年龄、性别、血压、胆固醇、糖尿病及其他心脏风险因素后,肌钙蛋白水平每翻倍,痴呆风险上升10%。
研究进行15年后,对641名参与者的脑部MRI扫描显示了显著差异:中年肌钙蛋白水平最高的人,其灰质体积更小,负责记忆的海马体萎缩更严重,与低水平组相比,这相当于大脑额外衰老了约三年。
为何50岁时的心脏健康能预示数十年后的脑功能衰退?答案在于血液循环。
大脑依赖持续且丰富的血液供应。若心脏泵血效率降低,或因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动脉僵硬狭窄,大脑精细的小血管网络便会缺氧。这种慢性低度损伤可能加速神经退行性病变,最终引发痴呆。
同一研究还发现,中年肌钙蛋白水平较高的人,记忆力和推理能力随时间下降更快。到90岁时,其认知表现仅相当于肌钙蛋白水平较低者88岁时的状态。
心脏健康的关键
这些结果与现有认知高度吻合。2024年《柳叶刀》痴呆委员会报告指出,通过降低血压、管理胆固醇、保持运动及避免吸烟酗酒来改善心血管健康,可预防或延缓17%的痴呆病例。
同样,基于同一白厅队列的早期分析显示,50岁时心血管健康状况良好的人,25年后患痴呆的概率显著降低。综合而言,核心信息明确:有益心脏健康的事物同样有益大脑健康。
心脏与大脑共享血管网络,一个器官的损伤必然波及另一个。但白厅研究揭示的长达25年的时间滞后表明,肌钙蛋白水平升高可能在痴呆发作前数十年就已出现,这意味着连接心脏与大脑的病理进程比原先认为的启动得更早。
肌钙蛋白升高并非痴呆的确诊标志。其水平可能随年龄、肾功能甚至剧烈运动而波动。但作为人群层面的生物标志物,它有助于识别那些心血管系统已承受隐性压力却仍自感健康的个体。
中年时期通过一次血液检测来预警认知衰退高风险人群,这一设想颇具价值——它并非诊断工具,而是早期警示信号。
医学常将人体划分为孤立的器官系统进行治疗。本研究提醒我们,生物学并不遵循这些人为界限。一个功能受损的心脏不仅影响血液循环,还可能悄然无声地改写大脑的未来轨迹。
大卫·C·盖兹,威斯敏斯特大学化学病理学高级讲师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