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是全球非故意伤害死亡的第三大原因,而在我国,每年约有5.7万人死于溺水,其中儿童和青少年是高发群体。溺水的危险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就结合《2025公民生命健康科普防控溺水指南》,为大家解析居家“浅水”干性淹溺、江河“淡水”湿性淹溺、海洋“咸水”特性淹溺三类溺水风险的科学防控措施。
三类溺水风险,你了解多少?
- 居家“浅水”干性淹溺:干性淹溺通常由浅水引发,比如浴缸、水桶里的水。当人呛水或者受到心理应激时,喉头会痉挛,导致气道阻塞。虽然肺内没有水,但却会引发窒息。居家常见的高危场景有很多,儿童玩水时容易发生意外,老人饮水呛咳、服药时惊慌也可能导致干性淹溺。这类风险很容易被大家忽视。如果有人突发呼吸困难、声音嘶哑、喘息、面色发紫等症状,即便水没有进入肺部,也需要紧急处理。
- 江河“淡水”湿性淹溺:淡水通过口鼻进入肺部或胃部,会引发一系列问题。进入肺部会导致肺水肿,进入胃部会造成胃部积水,同时淡水进入血液循环还会引发电解质紊乱,出现低渗状态,甚至导致心脏骤停。肺水肿还会破坏呼吸功能。在江河湖泊中,溺水者挣扎时会吞咽大量淡水,低温环境还会加剧循环衰竭。湿性淹溺的症状是持续咳嗽、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还可能因为胃部积水出现腹痛、呕吐的表现。
- 海洋“咸水”特性淹溺:海洋的情况更为复杂,低温、高渗、生物毒素都可能导致淹溺。低温会诱发心律失常,高渗海水会导致肺水肿和电解质失衡,出现高钠血症等。海洋生物如水母,可能会引发过敏性休克或气道水肿。海水环境中的特殊危险很多,冷水可能导致“浸渍综合征”,接触有毒生物也很危险。而且很多游客对这些风险认知不足。如果出现皮肤刺痛、突发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等症状,就要警惕咸水特性淹溺了。
溺水急救,这些技能你得掌握!
- 判断与呼救:发现溺水者后,先轻拍肩膀、呼喊,评估其反应。如果没有反应,要立即启动急救并拨打120。
- 心肺复苏(CPR)操作:
- 干性淹溺:因为主要是气道阻塞,所以优先用仰头提颏法开放气道,然后连续进行5次吹气的人工呼吸,之后再进行胸外按压。
- 湿性淹溺:要清除口腔异物,如水草。清除异物后,进行胸外按压与人工呼吸。
- 咸水淹溺:要处理高渗引发的电解质问题,不要随意补液,优先恢复呼吸循环功能。
- AED使用时机:如果溺水者没有反应且无正常呼吸,要尽早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溺水预防,从生活点滴做起!
- 居家防护:安装浴缸防滑垫,水桶要加盖,药品存放要上锁。教育儿童不要玩水,老人饮水时要保持坐位,防止呛咳。
- 户外水域管理:在江河游泳要选择有救生员的区域,携带漂浮设备。进行海洋活动前,要查看潮汐、毒藻预警,避免接触不明生物。
- 长期健康管理:溺水后即使恢复意识,也要监测24 - 48小时,警惕肺水肿或脑缺氧后遗症,要遵医嘱进行呼吸功能训练。对于幸存者可能出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家人要陪伴,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 溺水是可防可控的,大家要通过学习急救知识提升自救互救能力,尤其要关注儿童、老人等高危人群的监护。赶紧将这些指南内容转化为行动,家庭可常备浮力装置,也可以参与急救培训课程,一起降低溺水致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