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30厘米深溪流夺命!溺水风险你真了解吗?

作者:羊驼驼
2025-08-13 09:20:01阅读时长3分钟1014字
30厘米深溪流夺命!溺水风险你真了解吗?
急诊科溺水溪流流速河床湿滑失足摔倒喉部痉挛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防滑鞋救生衣胸外按压人工呼吸儿童监护老年人溺亡水域安全二次溺水

内容摘要

夏季溪流消暑时,30厘米深的溪流因流速快和河床湿滑易引发溺水。成年人在湿滑河床容易摔倒窒息,儿童和老年人更需警惕。科学预防溺水,识别风险、做好装备防护并遵守行为规范。

近期夏季高温,很多人选择去山间溪流消暑,然而多地却频发溺水事故。国际公益组织狮救团团长徐放指出,看似安全的30厘米深溪流,因流速超过1米/秒且河床湿滑,成年人也难以站立,从而引发溺水风险。报道也强调,大家普遍误以为“水深决定风险”,忽视了流速与河床条件的致命影响,这一情况揭示了水域安全认知的严重误区。

溺水风险,你真的了解吗?

公众大多觉得溺水只会发生在深水区,浅水区水深不足30厘米就很安全。但徐放表示,流速超过1米/秒的溪流会大大降低人体平衡能力,成年人在湿滑河床很容易摔倒,进而口鼻进水窒息。从流体力学原理来说,水流速度和人体受力关系能量化计算。当流速达到1米/秒时,水流对成年人的冲击力可达体重的10% - 15%,远超站立所需摩擦力。有案例显示,在30厘米深的溪流中,成年人平均3秒内就会失去平衡。而且溪流底部多是光滑岩石或青苔,摩擦系数不足0.2(防滑地板标准是0.5),脚部打滑概率超90%。

快速溪流,夺命危机是怎样发生的?

溺水过程一般是失足摔倒,接着水流冲击面部,然后本能屏息挣扎,最后肺部进水或窒息。就算水深只有30厘米,水流把头部下压也可能导致喉部痉挛,引发“干溺水”。2025年7月某地溪流事故中,82%溺水者生前误判水深安全,其中65%因滑倒后无法自主站立。医学影像显示,部分溺亡者肺部未完全进水,但喉部痉挛已致缺氧死亡。儿童体重轻,更易被水流卷走,老年人反应迟缓,溺亡率是青壮年的3倍。

溺水后,这些健康隐患要警惕!

溺水者即便被救起,也可能因喉部痉挛或肺部少量进水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率高达30%。二次溺水是因为少量水或泡沫进入肺泡后,破坏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水肿,症状可能在6 - 72小时后出现,典型症状有持续咳嗽、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节目强调,即使溺水者表面清醒,也需做胸部CT检查,及时发现肺部损伤,延迟就医可能导致迟发性肺炎,死亡风险增加5倍。

科学应对,预防溺水有妙招!

预防溺水,首先要做好风险识别,选择流速<0.5米/秒的静水区,避开青苔覆盖或碎石河床的溪流;还要做好装备防护,穿戴摩擦系数>0.4的防滑鞋、救生衣,携带伸缩救援杆;同时要遵守行为规范,禁止单独戏水,儿童需成人全程监护,酒后禁入水域。如果不幸发生溺水,现场要迅速将溺水者移至安全区域,侧卧拍背清除口鼻异物;若无呼吸心跳,立即实施胸外按压(100 - 120次/分钟)和人工呼吸(比例30:2);即使意识恢复,也需用120救护车转运,途中持续监测呼吸频率(正常值12 - 20次/分钟)。此外,景区可设置流速警示牌,学校应将水域安全纳入课程,推广“救生三件套”普及计划。 大家一定要主动学习水域安全知识,改变“浅水无风险”认知,户外活动严格遵守防护规范,共同守护生命安全。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浙江夫妻误食凉薯种子中毒,凉薯食用安全问题咋解决?
30岁男子感染带状疱疹,病毒如何盯上眼睛?
13岁420斤男孩减重遇阻,姥姥与父母观念冲突咋办?
30岁女子舌苔异常查出卵巢癌!女性定期检查别忽视!
孩子玩水险象环生!预防‘食脑虫’这些要点要牢记!
26岁程序员睡前心悸失眠,抑郁症躯体化咋应对?
四招教你远离‘首饰病’,健康佩戴首饰!
《中国好声音》歌手朴翔心梗离世,年轻人如何预防?
螳螂治瘊子风险大,科学治疗方案才靠谱!
从刘一阳事件看健身风险,这些建议助你健康增肌!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