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夏季高温,很多人选择去山间溪流消暑,然而多地却频发溺水事故。国际公益组织狮救团团长徐放指出,看似安全的30厘米深溪流,因流速超过1米/秒且河床湿滑,成年人也难以站立,从而引发溺水风险。报道也强调,大家普遍误以为“水深决定风险”,忽视了流速与河床条件的致命影响,这一情况揭示了水域安全认知的严重误区。
溺水风险,你真的了解吗?
公众大多觉得溺水只会发生在深水区,浅水区水深不足30厘米就很安全。但徐放表示,流速超过1米/秒的溪流会大大降低人体平衡能力,成年人在湿滑河床很容易摔倒,进而口鼻进水窒息。从流体力学原理来说,水流速度和人体受力关系能量化计算。当流速达到1米/秒时,水流对成年人的冲击力可达体重的10% - 15%,远超站立所需摩擦力。有案例显示,在30厘米深的溪流中,成年人平均3秒内就会失去平衡。而且溪流底部多是光滑岩石或青苔,摩擦系数不足0.2(防滑地板标准是0.5),脚部打滑概率超90%。
快速溪流,夺命危机是怎样发生的?
溺水过程一般是失足摔倒,接着水流冲击面部,然后本能屏息挣扎,最后肺部进水或窒息。就算水深只有30厘米,水流把头部下压也可能导致喉部痉挛,引发“干溺水”。2025年7月某地溪流事故中,82%溺水者生前误判水深安全,其中65%因滑倒后无法自主站立。医学影像显示,部分溺亡者肺部未完全进水,但喉部痉挛已致缺氧死亡。儿童体重轻,更易被水流卷走,老年人反应迟缓,溺亡率是青壮年的3倍。
溺水后,这些健康隐患要警惕!
溺水者即便被救起,也可能因喉部痉挛或肺部少量进水引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死亡率高达30%。二次溺水是因为少量水或泡沫进入肺泡后,破坏表面活性物质导致肺水肿,症状可能在6 - 72小时后出现,典型症状有持续咳嗽、呼吸急促、意识模糊。节目强调,即使溺水者表面清醒,也需做胸部CT检查,及时发现肺部损伤,延迟就医可能导致迟发性肺炎,死亡风险增加5倍。
科学应对,预防溺水有妙招!
预防溺水,首先要做好风险识别,选择流速<0.5米/秒的静水区,避开青苔覆盖或碎石河床的溪流;还要做好装备防护,穿戴摩擦系数>0.4的防滑鞋、救生衣,携带伸缩救援杆;同时要遵守行为规范,禁止单独戏水,儿童需成人全程监护,酒后禁入水域。如果不幸发生溺水,现场要迅速将溺水者移至安全区域,侧卧拍背清除口鼻异物;若无呼吸心跳,立即实施胸外按压(100 - 120次/分钟)和人工呼吸(比例30:2);即使意识恢复,也需用120救护车转运,途中持续监测呼吸频率(正常值12 - 20次/分钟)。此外,景区可设置流速警示牌,学校应将水域安全纳入课程,推广“救生三件套”普及计划。 大家一定要主动学习水域安全知识,改变“浅水无风险”认知,户外活动严格遵守防护规范,共同守护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