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福建宁德33岁的龚女士因连续佩戴银手镯与串珠近十年未摘,手腕出现严重组织增生,异物嵌入皮下形成“肉环”,最终需手术取出。此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公众对长期佩戴首饰健康风险的关注。
长期戴首饰,健康风险知多少?
长期佩戴首饰会经历不同的病理阶段。首先是机械性压迫阶段,手镯持续压迫手腕,导致局部微循环障碍,组织缺氧引发无菌性炎症,皮肤出现压痕、发红,常被误判为普通皮炎。接着进入肉芽组织增生期,身体启动修复机制生成肉芽组织包裹异物,形成“生物粘连”,患者可能感觉饰品与皮肤“长在一起”,但因无显著疼痛易被忽视。最后到感染扩散阶段,皮肤微破损合并汗液、油脂污染,细菌滋生,形成脓肿与坏死组织,感染可扩散至深部组织,引发败血症风险。 从风险评估来看,佩戴1 - 3年为低风险期,仅表现为轻微压痕或瘙痒,摘除后可自愈;3 - 5年为中风险期,肉芽组织开始增生,摘除困难但未感染,需专业工具辅助;5年以上为高风险期,形成深层粘连与慢性感染,可能需手术干预,延误治疗可能导致神经血管损伤或截肢。研究显示,长期佩戴过紧首饰者中,约15%会出现肉芽组织增生,其中3%发展为需手术的严重嵌顿病例。手术案例统计表明,异物嵌顿患者平均延误就医时间达6 - 8个月。
哪些因素会增加首饰嵌顿风险?
个体行为方面存在诸多风险。龚女士体重从90斤增至120斤,未调整首饰尺寸,体重增长导致手腕周长增加约20%,远超饰品弹性范围。她还将瘙痒误判为普通皮炎,自行用药掩盖了早期感染症状,延误治疗。此外,在妊娠、水肿期未暂停佩戴,也会加剧压迫效应。 环境与材料也有影响。银饰易产生微小锈蚀颗粒,成为细菌附着的“生物膜”载体,加速感染进程。而且长期未清洁首饰表面,汗液与化妆品残留形成污染源,增加感染概率。2023年健康认知调查数据显示,公众普遍缺乏“首饰嵌顿”医学知识,仅12%受访者知晓长期佩戴可能引发组织增生,媒体传播也偏向猎奇,未深入解析预防措施。
首饰佩戴,怎样才科学?
日常防护要做好尺寸动态管理。每年测量手腕周长,首饰内径应比手腕直径宽2 - 3毫米,确保可轻松滑动。孕期、冬季浮肿期应暂停佩戴,或改用弹性材质饰品。清洁与检查也很重要,每周至少取下首饰1次,用酒精棉片擦拭表面,同时观察皮肤是否出现红肿或压痕,若压痕30分钟不消退,立即停戴。洗澡、运动时取下首饰,避免化学清洁剂或高温环境导致金属变形。 症状分级响应也有明确标准。一级预警(轻度瘙痒/红斑),应立即停戴,冷敷并观察24小时;二级预警(持续疼痛/渗液),24小时内就医,避免自行涂抹药膏掩盖症状;三级危机(无法摘除 + 发热),立即前往急诊,切勿使用剪切工具强行破坏饰品。 医疗干预方面,非手术急救法是医生使用局部麻醉后,以超声刀或激光切割器分离肉芽组织,配合生理盐水冲洗创面。严重粘连者需分层剥离,术中需实时监测神经电生理信号,避免损伤正中神经或尺动脉。术后48小时内每2小时更换无菌敷料,口服抗生素(如头孢类)7 - 10天,创面愈合后避免立即佩戴新饰品,需等待3个月以上以确保组织修复完全。 龚女士的案例警示我们,要建立首饰佩戴“动态监测”意识,结合个体预防与医疗支持,避免首饰带来健康危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