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浙江杭州一位70多岁的老人因听信“敌敌畏加酒精可治湿疹”的偏方,用稀释后的敌敌畏擦身20天,导致重度有机磷中毒,生命垂危。经医生全力抢救,才脱离危险。这一事件为大家敲响了警钟,治疗疾病还得遵循科学方法。
敌敌畏中毒:无形的健康杀手
敌敌畏是一种毒性极强的有机磷杀虫剂,它的中毒途径可不少,除了口服,通过呼吸道吸入和皮肤黏膜吸收渗入血液也会引发中毒。在这个案例中,老人虽然是将敌敌畏稀释后擦身,但持续接触还是造成了累积中毒。有机磷中毒症状是渐进性的,一开始可能只是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流涎、多汗、视物模糊、乏力等,就像这位老人最初出现腹痛、呕吐,他还以为是胃肠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严重时可导致昏迷、抽搐、呼吸困难,甚至死亡。老人在出现心慌、乏力等症状后才就医,此时血胆碱酯酶数值仅为70单位/升,远低于正常的5000 - 12000单位/升,已经是重度中毒了。为何老人会把农药和皮肤病治疗联系起来呢?这主要是民间偏方“以毒攻毒”“农药杀菌”等缺乏科学验证的观念在作祟,误导了慢性病患者。
追根溯源:偏方、农药与自我管理误区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网络和亲友传播的不实健康信息对老年人影响很大。老人自行用药20天未就医,正是健康素养不足和医疗资源利用障碍的体现。敌敌畏等农药在家庭存储和使用中也存在很多安全盲区,比如存放位置不当,无防护接触等。皮肤吸收敌敌畏中毒比较隐蔽,不像口服那样容易察觉。另外,像湿疹这类慢性病,病程长、易复发,患者容易对正规治疗产生“无效”的误解,从而寻求偏方。但实际上,皮肤病治疗需要个性化方案。
应对有方:守护健康的三大法宝
如果发生敌敌畏中毒,要立即脱离污染源,用清水冲洗皮肤,千万不要催吐,然后马上就医。血胆碱酯酶检测对诊断中毒很重要。对于湿疹治疗,要遵循科学路径,可外用激素药膏、免疫调节剂,做好保湿护理,避免接触酒精等刺激物。相比之下,偏方不仅没有科学依据,还可能带来严重危害。使用农药时,要穿戴橡胶手套、口罩、长袖衣物,确保通风良好,将农药存放在儿童和患者接触不到的地方,记住农药绝对不能用于人体。社区可以开展“偏方风险”专题讲座,医疗机构在皮肤病复诊时加强用药安全宣教,通过这些案例提升公众对农药危害的认知。 生命无小事,大家要摒弃“偏方迷信”,建立科学的健康决策思维,有疾病咨询专业医生,用药遵循处方,警惕非正规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