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傍晚,维多利亚港星光大道旁出现一支近百人的老年徒步团队。他们身着统一蓝色运动服,手持便携音响播放着《最炫民族风》,实测音量达80分贝,远超香港《噪音管制条例》规定的55分贝上限。队伍中有高举旗帜的领队,整齐的步伐声与音乐声形成强烈声浪。正在长椅休息的上海游客张女士表示孩子被吓得大哭,几位本地老人用粤语表达了不满。
这支从深圳乘旅游巴士入境的暴走团,其跨境健身打卡模式引发双重关注:一方面有外国游客好奇跟随模仿,另一方面网络流传的视频中,维港沿岸游客皱眉避让的画面形成鲜明对比。网友戏称这支"蓝色军团"将集体健身搬上了国际舞台,而领队"团队在香港"的打卡宣言,更凸显了公共空间使用的争议。
法律视角:噪音红线与权利边界 香港《噪音管制条例》对公共场所音量的限制明确而具体。环保署资料显示,日间公共场所噪音上限为55分贝,相当于正常交谈音量,而暴走团实测80分贝已接近电锯作业的噪音水平。法律界人士指出,这种持续性高分贝声响已涉嫌违反《简易程序治罪条例》中"在公众地方造成滋扰"条款,最高可处罚款5000港元。
社会反应:公共空间的权责之辩 这支暴走团出现在香港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发了网络热议。社交媒体上,"香港不是你的地方"这条评论引起广泛共鸣。一位网友恰如其分地"维多利亚港是大家的公共景点,不是私人健身房。我们希望游客能够体谅他人,在享受旅程的同时遵守规则。"观察人士指出:"公共空间需要相互理解。在香港,大声播放音乐很容易违反规定。旅游不应该仅仅是为了个人享乐。"
暴走现象的历史与现状 健走团体在中国大陆并非新鲜事物,其成员大多为中老年人。通常情况下,一名领队挥舞旗帜,带领一群身着制服的成员,伴着响亮的音乐整齐划一地行进。但将这种模式带入香港这样的国际都市,特别是在维多利亚港这样的标志性景点,引发了关于公共空间使用规范的讨论。
80分贝噪音危害不容忽视 80分贝相当于电钻作业声级,属于高强度噪音。世界卫生组织指出,长期接触75分贝以上环境会引发耳鸣、高频听力丧失,持续暴露可能造成渐进性听力损伤。暴走团成员每日徒步2-3小时,耳部持续接收高强度声波,可能加速老年性耳聋进程。而周边的孕妇、婴幼儿及心血管疾病患者,受到突发噪音刺激,可能引发血压骤升、焦虑症状。研究显示,长期暴露于65分贝以上噪音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比正常环境高23%。
公共空间使用的平衡之道 老年人依法享有健康权,但需在相关法规框架下行使。暴走团占据维多利亚港核心步道,妨碍了游客通行权与安宁权。维多利亚港日均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暴走团占据步道的行为导致通行效率降低,反映出老年人健康需求与公众空间共享原则的冲突。上海静安区推行的"静音健走团"制度,要求音响音量≤60分贝并划定专属路线,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老年人心理需求与社会适应 退休群体普遍面临社交圈缩小、社会价值感下降问题,集体活动有助于重建身份认同。心理学研究表明,此类群体中相当比例的成员将集体活动视为重要社交途径。快走本是低风险健身方式,但叠加噪音扰民、占道行为后,反而成为公共健康议题。专家指出,真正的"健康老龄化"需兼顾生理活动与社会适应能力。
多维度解决方案 技术干预上,可推广"静音健走"模式,要求音响音量≤60分贝。深圳市民政局试点显示,该措施使噪音投诉率显著下降。空间管理方面,可参照"健康活动许可制度",要求团体活动提前备案并划定专用区域。开发"健康地图"标注适合老年人的低干扰健走路线。心理支持层面,社区需建立社交中心,通过兴趣小组、志愿服务等满足老年人归属感需求。广州天河区案例显示,此类项目有效减少了扰民现象。
结语 老年人健身应兼顾自身需求与公共秩序,通过多维度措施实现健康与文明同行。在享受健康活动的同时,尊重公共空间的使用规范,方能构建和谐的公共环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