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每周做噩梦,成年人75岁前死亡风险高出三倍!

作者:孔祥勇
2025-07-25 09:20:01阅读时长3分钟1435字
每周做噩梦,成年人75岁前死亡风险高出三倍!
心理科睡眠障碍噩梦早逝风险神经系统疾病生物学年龄应激反应认知行为疗法睡眠质量表观遗传时钟皮质醇慢性炎症心血管负担端粒磨损健康警示自我监测

内容摘要

频繁做噩梦的成年人在75岁前死亡的风险高出三倍,研究发现噩梦可能与神经系统疾病有关,是健康问题的重要警示。通过认知行为疗法和环境调整可以改善睡眠质量。

近期,由美国研究团队主导的一项跨学科研究,宛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医学界引发了广泛关注。该研究整合了四项大型长期追踪数据,涉及超过4000名年龄在26至74岁的参与者。结果显示,每周经历噩梦的成年人在75岁前死亡的风险,较少做噩梦者高出了三倍之多。这一风险程度,竟与吸烟等传统健康风险的严重性不相上下。 这项研究的团队来自美国多所机构,其成果以会议摘要的形式发布,目前尚未经过同行评审。不过,由于它涉及到生物学年龄加速的表观遗传标记,还是吸引了学界的目光。研究特别提醒公众,噩梦可能不只是睡眠障碍的表现,更有可能是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预警信号,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噩梦所蕴含的健康警示价值。

研究成果:噩梦与早逝关联的科学证据

在长达18年的跟踪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在227例早逝案例里,频繁做噩梦组的死亡风险是其他组的2.9倍。即便排除了年龄、性别、心理健康等变量的影响,这种关联依然显著存在。 研究的核心证据来自于表观遗传时钟分析。频繁做噩梦者的三种生物年龄指标,即DunedinPACE、GrimAge、PhenoAge,均显示出加速衰老的迹象。他们的生物学年龄比实际年龄平均超前,这一现象在噩梦与早逝的关联中贡献了39%的效应。 那么,噩梦是如何与早逝产生关联的呢?研究指出,噩梦引发的应激反应,比如皮质醇的激增,以及睡眠的中断,可能会通过引发炎症、升高血压以及导致端粒磨损等方式,加速人体的衰老进程。不过,这项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依赖于参与者的自我报告数据,样本又主要以白人为主,而且尚未验证干预噩梦是否能够逆转衰老。

深度剖析:噩梦损害健康机制与干预手段

噩梦对健康的损害是通过双重机制实现的。一方面,在REM睡眠期,噩梦引发的应激反应会持续激活人体的压力系统,进而导致慢性炎症和心血管负担加重。另一方面,频繁的惊醒会破坏深度睡眠的修复功能,阻碍细胞废物的清除。 目前,针对噩梦已经有了一些干预手段。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I),它可以帮助人们调整认知和行为模式,改善睡眠状况。还有意象排练疗法,患者可以通过改写噩梦的结局,来降低噩梦的复发率。此外,环境调整也很重要,保持卧室黑暗凉爽的环境,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虽然这些方法已被证明对减少噩梦频率有效,但研究还没有证实它们是否能够降低早逝风险。 如果未来的研究能够复现此次研究的结果,那么噩梦筛查有可能会被纳入常规体检,与血压、胆固醇检测并列。值得注意的是,大约17.5%的成年人每月都会经历噩梦,这表明在公共卫生干预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在空间。

科普揭秘:噩梦背后的生物学机制

噩梦主要发生在REM睡眠阶段。在这个阶段,大脑的活跃度接近清醒状态,但肌肉却处于麻痹状态,这就导致人们在梦中无法逃避威胁。在这个过程中,应激激素如肾上腺素、皮质醇会异常释放。如果这些应激激素长期积累,就可能形成"代谢记忆",加速细胞的衰老。 表观遗传时钟可以通过DNA甲基化标记来监测生物衰老的速度,其偏差能够反映机体功能的衰退情况。神经系统疾病,如阿尔茨海默病,与噩梦相关脑区,如杏仁核、海马体的病理变化存在重叠。这就意味着,频繁的噩梦可能是神经退行性病变的早期信号。 对于普通人来说,可以通过记录噩梦的频率,以及改善睡眠卫生习惯,比如避免睡前使用电子屏幕,来进行初步的自我监测。如果发现自己频繁做噩梦,必要时可以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 综上所述,虽然这项关于噩梦与早逝风险的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噩梦可能不仅仅是一个让人不愉快的睡眠现象,更可能是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警示。未来,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噩梦背后的奥秘,为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供更多的依据和方法。同时,公众也应该重视噩梦这一现象,及时采取措施,保障自己的睡眠质量和身体健康。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传统药难敌致命病毒,脂氧合酶带来抗病毒新曙光!
新型多糖AJDW对抗胰腺癌,比传统化疗药优势尽显!
50岁以下结直肠癌年均增2%,年轻患者生存率更低!
12分钟给大脑“化学体检”!这项新技术太牛了!
震惊!88%定制化AI健康回复竟包含错误信息!
顶尖团队开启基因合成冒险,背后究竟藏着啥秘密?
中国学者研究:丁苯酞显著改善脑出血治疗效果!
出血性卒中早期活动有益,但标准化与监测难题待解!
超80%!F.A.S.T.体系82%速启急救,中风防治新希望!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