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茨海默病生物分期与临床分期差异研究
由美国国家老龄研究所和阿尔茨海默病协会最新修订的诊断标准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可能与tau缠结病理的预期存在差异。这项基于BioFINDER-2队列和阿尔茨海默病神经影像计划(ADNI)的横断面研究发现,51.3%的参与者出现临床分期超前于生物分期的现象。
核心发现
- 临床分期超前的患者常伴随α-突触核蛋白阳性、神经丝轻链(NfL)水平升高、TDP-43样特征进展及白质高信号(WMH)负荷增加等共病病理
研究设计
纳入838名β淀粉样蛋白(Aβ)阳性参与者(BioFINDER-2队列),涵盖认知正常、主观认知下降(SCD)至轻度认知障碍(MCI)和痴呆阶段。临床分期采用1-6级量表评估,生物分期基于tau-PET扫描分为A-D四阶段:
- A期:tau-PET阴性
- B期:内侧颞叶tau升高
- C期:新皮层中度tau沉积
- D期:新皮层及穆巴拉地区高度tau沉积
主要结论
- 37.7%参与者生物与临床分期一致
- 11.0%生物分期超前临床分期
- 51.3%临床分期超前生物分期(其中16.7%已发展为痴呆)
- 临床分期超前组比对照组多13%的WMH负担,神经丝轻链水平更高,α-突触核蛋白病理比例增加10%
ADNI队列(380人)验证了这些发现,但临床分期超前比例较低(36.1%)。这种差异源于ADNI仅纳入阿尔茨海默病导致的痴呆患者,而BioFINDER-2包含其他病因的痴呆病例。研究显示共病病理(如高血压、糖尿病)在早期生物阶段的痴呆患者中更常见。
研究局限性
研究人群局限于瑞典,缺乏种族多样性。但其优势在于同时分析两个大型队列(专注AD和非专注AD),首次系统性揭示了生物与临床分期差异的病理基础。
研究者强调,在阿尔茨海默病诊断中需综合考虑非AD生物标志物。未来疗法开发应关注多种共存病理的协同作用,这对理解老年认知衰退的复合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研究
- 2021年《大脑》杂志证实年龄相关神经病理可独立驱动认知衰退
- 2023年《大脑》研究显示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病理组合具有异质性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