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正在使手术变得更安全、更快捷、更精确——这是在迪拜举办的WHX科技峰会上顶级专家达成的共识。
伦敦国王学院医院阿联酋分部首席数字与创新官桑迪普·库马尔(Sandip Kumar)向《海湾商业》透露,AI模块已被应用于内窥镜检查等手术中。当摄像机插入人体时,AI系统能实时检测癌症或异常组织。15分钟的内镜视频可在数秒内被扫描分析,AI会自动标记潜在病灶区域,帮助外科团队快速定位问题并集中注意力。
在机器人辅助手术中,AI系统持续监控手术进程,检测异常情况并确保医疗质量。"这就像给外科团队配备第二双眼睛,"库马尔解释说。在澳大利亚,AI已成为中风护理的标准配置,能快速识别脑出血位置,甚至指导机器人平台实施精准手术干预。库马尔在澳大利亚中风中心工作期间,就广泛应用此类技术实现快速救治。
简单工具,重大影响
AI技术不仅应用于复杂手术,还解决了手术室基础难题。全球普遍存在手术开始时缺少专用器械的问题,通用手术包常导致手术中途器械遗失。通过计算机视觉系统进行术前器械核验,能确保无菌环境,验证器械种类并匹配特定手术需求。"这看似基础,却对减少延误和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库马尔强调。
阿联酋的数字基建:迎接AI浪潮
阿联酋已建成坚实医疗创新基础,从阿布扎比健康信息交换平台(马拉菲)到统一电子病历法规,数字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库马尔指出下一步应从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实际应用:"现在需要通过数据创新创造真正的患者中心化医疗。"
迪拜国王学院医院正在实践这一理念,已启动15个AI项目直接影响患者诊疗。在乳腺影像科,每位接受钼靶检查的患者都会同时接受放射科专家和Lunit AI系统的双重评估。该系统作为诊断助手,可识别人眼难以察觉的影像特征。类似技术也被应用于病理学分析,通过AI检测血液检查和病史中的疾病预测模式。
从实验室到患者:AI优化医患沟通
环境感知技术正在革新医患沟通方式。这些AI系统能实时总结诊疗过程,为医生和患者生成摘要。"患者往往在离开停车场前就忘记了一半医嘱,"库马尔指出。该技术不仅填补记忆鸿沟,还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语言。例如患者可能收到这样的摘要:"您今日就诊Dr.A,建议包含A/B/C三项,具体解释如下......"
AI偏见:全球问题的本地化解决方案
新加坡政府医疗AI顾问哈维·卡斯特罗医生(Dr Harvey Castro)警示:"若在特定人群训练的AI模型应用于其他群体,必然导致误诊风险。"他主张按区域、社区和医院对AI进行本地化训练。这一需求在阿联酋等多元文化国家尤为迫切,缺乏本地训练可能造成诊断偏差。
机器人与人性:增强而非取代
卡斯特罗强调机器人与人文关怀的协同效应:"我们不是用机器人取代医生,而是增强其能力。"智能眼镜可为医生提供实时提示(如"检查患者左耳"),将重复性工作(记录、测量、物流)交给机器,让医务人员专注于人文关怀和复杂决策。新加坡已实现无人药房自动配药,但复杂病例仍需医生主导。
监管需求:AI的"营养成分表"
随着AI融入临床流程,监管成为关键问题。卡斯特罗建议建立类似食品营养标签的AI透明化体系:"需明确AI训练数据构成、适用场景及风险区域。"他强调各国应基于本土数据训练专属模型,尽管成本高昂但能确保安全性和公平性。
阿联酋医疗保健革命的核心在于构建人机协同的医疗体系。从迪拜手术室到新加坡远程医疗站,AI的价值不在于替代医生,而在于赋予其更强能力。正如库马尔所言:"现在是时候将基础设施建设转化为真正的患者中心化创新,工具已经就位,关键在于正确使用方式。"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