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疗法降低心脏病发作后心力衰竭风险
BMJ集团发布的一项临床试验发现,心肌梗死后心功能较弱的患者若及时接受干细胞治疗,相较于标准护理,发生心力衰竭及相关住院的风险显著降低。
研究团队指出,这些发现表明该技术可能成为心肌梗死后特定患者群体预防后续心力衰竭、降低未来不良事件风险的宝贵辅助疗法。尽管心脏病发作管理的进步已大幅提高生存率,但也导致后续心力衰竭发生率上升。近期研究提示干细胞疗法或可降低心梗后心力衰竭发生率,但仍需临床试验确认其效益。
为填补这一空白,研究团队旨在评估心肌梗死后通过冠状动脉直接输注干细胞(即冠状动脉内输注)对三年内心力衰竭发展的干预效果。研究基于伊朗三家教学医院中396名无既往心脏病史的患者(平均年龄57-59岁),所有人均经历首次心肌梗死,导致广泛心肌损伤及心功能减弱——即心脏主要泵血腔室左心室无法有效泵血。
其中136名干预组患者在心梗后3-7天内除标准护理外,还接受了同种异体华通胶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冠状动脉内输注;其余260名对照组仅接受标准护理。研究考量了年龄、性别、基线心功能、吸烟状况、肥胖、高血压、糖尿病或肾脏问题等因素,患者平均随访33个月。
与对照组相比,干细胞冠状动脉内输注显著降低心力衰竭发生率(每100人年2.77例 vs 6.48例)、心力衰竭再入院率(0.92例 vs 4.20例),以及心血管死亡与心梗/心衰再入院的复合事件风险(2.8例 vs 7.16例)。但该干预对心梗再入院(1.23例 vs 3.06例)、全因死亡(1.81例 vs 1.66例)及心血管死亡(0.91例 vs 1.33例)无统计学显著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干预组在六个月时的心功能改善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
尽管这是具有长期随访和临床意义结局指标的大型试验,研究者承认若干局限性:对照组未实施假手术程序,导致无法采用双盲而非单盲研究设计;亦未评估心力衰竭生物标志物或探究干预对心肌组织的生理效应。不过,他们强调结果表明该技术"或可作为心肌梗死后预防心力衰竭发展、降低未来不良事件风险的宝贵辅助疗法"。研究团队补充称,仍需更多试验验证此发现,并进一步"探索间充质干细胞疗法的作用机制以优化其临床应用"。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