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科技新闻报道,一种新型基于纳米技术的药物递送技术有望战胜结核病(TB)——人类最古老的疾病之一。在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先进药物递送平台(WADDP),博士后研究员林多库莱·恩格马博士正开发一种可吸入纳米系统,将结核病药物直接输送至肺部,即导致结核病的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潜伏和繁殖的部位。这种纳米载体(药物的微型“容器”)能在单一配方中容纳全部四种标准结核病药物,并在感染部位精确释放。该系统经过工程设计,可绕过肝脏和血液系统,减少药物损耗,同时提高肺部局部药物浓度。“结核病很狡猾,”恩格马表示,“它隐藏在口服药物无法到达的肺部囊袋中。我们的系统设计得更智能,能精准抵达所需位置。”
古老的敌人,现代的后果
结核分枝杆菌已存在约9000年。尽管科学进步显著,它仍是全球主要杀手,每年导致约1000万新感染和180万人死亡。仅在南非,结核病在2023年就夺走了5.6万多条生命。这种杆菌(生长缓慢的杆状细菌)通过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的空气传播。虽然大多数南非人在婴儿期接种卡介苗以预防结核病,但保护作用在青少年时期减弱,使许多成年人易受感染。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结核病给受影响家庭带来“灾难性”经济负担。其终结结核病战略要求到2030年新发病例减少80%、死亡人数减少90%——这些雄心勃勃的目标需要新思维和新技术。“若想终结结核病,我们必须解决‘一刀切’药物递送的局限性,”WADDP主任亚哈亚·琼纳拉教授表示,“此类精准纳米药物使我们能够更智能、更快速且更高效地治疗,这正是世界卫生组织终结结核病战略所呼吁的。”
突破结核病的防御机制
标准结核病治疗包含四种关键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和吡嗪酰胺。患者需连续服用六个月,导致依从性挑战。副作用包括恶心、肝损伤和神经病变,可能使患者停药。因此,结核病易演变为多药耐药(MDR)和广泛耐药(XDR)形式。WADDP团队认为,吸入疗法可能实现突破。通过将药物直接递送至呼吸道(从鼻腔和支气管到肺泡),吸入治疗绕过人体屏障,将药物集中于最需部位。“我们希望这能缩短治疗时间、改善依从性,并帮助限制耐药性上升,”恩格马博士解释道。
纳米系统内部
该生物相容性载体在分子层面设计,可包裹四种结核病药物。它无毒且不被人体识别为异物或危险物质。吸入后,这些纳米粒子深入肺部,并在感染部位逐步释放药物。关键特性在于其可追踪性。与核医学研究所(NuMeRI)合作,将利用核成像实时追踪纳米粒子在肺内的移动路径。这些研究将确认药物是否能抵达常规疗法遗漏的“隐蔽”结核病囊袋。“纳米级科学的精妙之处在于,”恩格马表示,“你能设计出响应体内环境的系统。我们可控制药物释放的位置和时机。”该项目由琼纳拉教授在WADDP主导构思,其实验室专精于靶向纳米药物和先进药物递送系统。在世界科学院(TWAS)奖学金支持下,恩格马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医院实验分子成像研究所(ExMI)的特万·莱默斯教授实验室进行了三个月实验,以优化药物释放特性。“我们希望将四种主要结核病药物整合为单一可吸入剂量,缩短治疗时间并简化患者疗法,”恩格马说,“早期结果表明这可行。现在我们正致力于将其转化为实际应用。”
展望未来
对恩格马而言,这项研究既有科学意义也关乎个人情感。“结核病已夺走太多生命太长时间,”他表示,“若我们能让治疗更简便、更快速、更智能,我们不仅是在改善疗效,更是在重燃希望。”尽管数十年研究,结核病仍是不平等的疾病,在贫困和薄弱卫生系统的环境中蔓延。在资源匮乏地区,长期口服疗法难以维持。每次漏服都可能催生耐药菌株,进一步加剧疫情。此类创新提供了转变平衡的途径:减轻患者负担、提高治疗精准度,并大幅提升根除可能性。
来源:威特沃特斯兰德大学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