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P-1类药物与结肠癌患者显著生存优势相关
—— 未使用肥胖治疗药物患者的5年死亡率高出两倍以上
医学网站MedPage Today高级编辑 查尔斯·班克黑德 报道
2025年11月14日 • 阅读时间4分钟
核心要点
- 回顾性分析显示,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的结肠癌患者5年死亡风险比未使用者低62%。
- 该生存获益仅在体重指数(BMI)超过35的患者中具有统计学显著性。
- 分析基于少量GLP-1受体激动剂使用者数据,该群体心肌梗死和中风风险也显著降低。
根据一项大规模回顾性分析,有肥胖治疗史且使用GLP-1受体激动剂的结肠癌患者,其5年死亡率不到未使用该类药物患者的二分之一。
这项涉及6,871名患者的研究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使用者的5年死亡率为15.5%,而未使用者为37.1%。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摩尔癌症中心的拉斐尔·库奥博士在《癌症研究》期刊中报告,即使校正混杂因素后,该获益依然存在,但仅限于基线体重指数(BMI)超过35的患者。
库奥向MedPage Today表示:"我对效应量之大感到相当惊讶。存在多种潜在的生物医学机制。我针对这些患者进行了多项分析,其中包括按BMI分类的分层分析,发现效应主要集中在基线BMI已显著偏高的患者中。"
"死亡率的降低不仅源于结肠癌进展的改善,"他补充道,"我们确实观察到结肠癌相关死亡风险的下降,同时也看到其他原因导致的死亡减少——例如心肌梗死和中风。GLP-1类药物对人体具有多方面影响,部分直接抑制癌细胞增殖,另一些则影响增加心脑血栓事件风险的多种因素。"
该研究基于103名暴露于GLP-1受体激动剂的患者数据,库奥承认小样本量是关键局限。
"这些结果当然需要通过随机对照试验(RCT)来验证GLP-1受体激动剂对死亡率的影响,"他说,"希望试验能明确区分结肠癌特异性死亡原因,而非仅关注总体死亡率。"
本研究为近期积累的GLP-1受体激动剂类糖尿病/肥胖药物抗癌效应证据增添了新内容。此前有分析显示,使用该类药物的患者13种肥胖相关癌症中有12种风险降低。今年早些时候美国临床肿瘤学会年会报告显示,肥胖相关癌症风险降低7%(主要由结直肠癌驱动),死亡风险降低8%。其他研究还揭示了GLP-1受体激动剂在骨髓纤维化和肺癌中的潜在益处。
另一方面,一项大型丹麦研究显示GLP-1使用者癌症风险略有上升,可能因其寿命延长所致。涵盖潜在抗癌机制的广泛综述表明,GLP-1受体激动剂对不同癌症类型效果不一。基于临床前研究,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要求警示有甲状腺髓样癌个人或家族史的患者慎用此类药物,但一项回顾性模拟理想目标试验的二次分析未发现支持该警示的临床证据。
库奥在研究背景中指出,鉴于结肠癌常伴随"代谢紊乱和炎症环境",GLP-1受体激动剂的潜在抗癌效应对该癌症尤为重要。"这些代谢异常会创造促肿瘤微环境,促进癌细胞生长和转移。"
研究数据来自加州大学健康数据仓库的集成电子健康记录系统。分析纳入2019年1月1日前确诊原发性结肠癌且完成5年随访的7000多名患者。排除异常值后,6,871名患者进入最终分析,其中103名GLP-1受体激动剂使用者与1,605名未使用者经倾向性评分匹配,用于GLP-1受体激动剂使用与死亡率的统计建模。
基线变量在两方面存在显著差异:GLP-1受体激动剂使用者的5年死亡率显著更低(P<0.001),基线平均BMI也更低(GLP-1受体激动剂使用者26.4 vs 未使用者32.1,P<0.001)。
5年死亡率21.6%的绝对差异转化为GLP-1受体激动剂使用者死亡风险比降低62%(OR 0.379,95% CI 0.21-0.64,P<0.001)。经多重因素校正后,该显著效应(P<0.001)依然存在:
- BMI校正:OR 0.402(95% CI 0.22-0.67)
- 癌胚抗原水平校正:OR 0.374(95% CI 0.21-0.63)
- 人口学特征和合并症校正:OR 0.284(95% CI 0.13-0.54)
- 所有协变量综合校正:OR 0.282(95% CI 0.13-0.54)
在按BMI分层分析后,5年死亡风险比仅在BMI超过35的患者中保持显著(OR 0.189,95% CI 0.04-0.53,P=0.006)。
次要终点分析显示,GLP-1受体激动剂使用者在5年随访期末90天内心肌或脑梗死风险显著降低(OR 0.259,P<0.001)。经个体及全部协变量校正后,该差异仍具统计学意义。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