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衍生的细胞间通讯载体——外泌体,正作为下一代药物输送系统崭露头角。这种胆固醇富集的紧密膜结构囊泡可将治疗物质精准递送至特定细胞,但其膜结构的致密特性使mRNA和蛋白质等大分子的封装极具挑战。传统电穿孔或化学处理方法常导致药物和载体损伤,存在递送效率低、纯化步骤复杂等商业化障碍。
由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IST)先进生物分子识别中心金昊俊博士与脑科学融合研究中心金洪南博士联合领导的研究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突破性成果。该技术通过立方体脂质纳米粒(cubosome)与外泌体的简单混合,在10分钟内实现大分子生物药物的稳定封装,无需特殊设备或复杂工艺。
这种模拟细胞膜融合结构的脂质纳米载体,能在室温下与外泌体自然融合。实验显示,混合后mRNA封装率高达98%,外泌体结构完整性和生物功能均得到有效保持。研究证实该技术可高效装载多种大分子治疗剂,包括mRNA和蛋白质。
技术优势体现在:1)突破血脑屏障递送难题,实现脑组织靶向治疗;2)展现"归巢效应",外泌体能返回原始细胞类型实施精准药物递送;3)保持外泌体天然特性,为精准医学开辟新路径;4)工艺简化使其具备临床转化潜力。
研究团队计划推进临床安全评估并建立立方体脂质纳米粒的规模化生产体系。金昊俊博士指出:"这项技术使医疗人员能在临床现场便捷地组合外泌体与治疗分子,是实现个性化医疗的重要里程碑。"金洪南博士补充道:"该技术在脑部等复杂组织的精准药物递送方面展现巨大潜力,将推动多种难治性疾病治疗发展。"
研究论文已在线发表:Gamsong Son et al. Fusogenic lipid nanoparticles for rapid delivery of large therapeutic molecules to exosom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2025). DOI:10.1038/s41467-025-59489-5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