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猫类痴呆症的发展机制与人类阿尔茨海默病高度相似,这一发现为相关研究带来突破性进展。爱丁堡大学的研究团队对25只生前表现出认知障碍症状(包括意识混乱、睡眠紊乱和发声频率增加)的猫进行了脑部尸检,旨在探索治疗人类痴呆症的新方法。
此前科学家主要通过转基因啮齿类动物进行研究,但这类物种本身不会自然产生痴呆症状。研究发现,患有认知障碍的猫脑部同样存在β淀粉样蛋白的异常积累——这是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要标志物。这种病理特征的相似性使猫类成为研究该疾病的理想模型。
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表示,显微镜观察显示老年猫的突触区域存在β淀粉样蛋白堆积。这些蛋白质的异常聚集可能导致猫的认知功能障碍和记忆丧失,为人类痴呆症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大脑中的突触负责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而突触丢失正是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记忆与认知能力下降的重要原因。
研究还发现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会吞噬受损突触(即突触修剪)——这一现象在大脑发育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但过度发生会诱发痴呆症。该发现为开发新型阿尔茨海默病治疗方法提供了关键线索,同时也可能改善猫类认知障碍的诊疗方案。
本研究由惠康基金会和英国痴呆症研究所资助,相关成果发表于《欧洲神经科学杂志》。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来自爱丁堡大学、加州大学、英国痴呆症研究所及苏格兰脑科学机构的科学家。
研究负责人罗伯特·麦吉坎博士指出:"痴呆症无论影响人类还是动物都会造成毁灭性后果。我们发现猫类痴呆症与人类阿尔茨海默病存在惊人的相似性,这为测试潜在治疗方案提供了可能。猫科动物自然产生的脑部变化,相比传统实验动物能更准确地模拟人类疾病。"
皇家(迪克)兽医学院的猫科医学教授丹妮尔·冈摩尔补充道:"猫类痴呆症对宠物及其主人都会造成巨大困扰。通过这类研究,我们将找到最佳治疗方案,这不仅造福猫群和主人,也将惠及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及其家属。猫类痴呆症是阿尔茨海默病完美的天然模型,所有相关方都将从中获益。"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