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本研究主题
胃肠道栖息着数万亿微生物,它们与真核宿主形成共生关系。这些微生物通过调控免疫功能、分泌生物活性代谢物、增强肠道屏障功能等多种途径与宿主进行深刻互动。近年来,随着对微生物作用机制理解的深入,科学家已能理性设计工程化微生物,以解决人类肠道健康与疾病相关问题。
本研究主题旨在探索工程化微生物在胃肠道问题领域的最新进展。我们特别关注如何利用内源性微生物调控胃肠道健康的知识,开发疾病治疗新策略。我们强烈鼓励提交以工程化微生物为核心、针对胃肠道健康与疾病问题的原创研究文章,尤其欢迎描述新构建菌株、现有微生物的创新改造方案或新型可靶向生化通路/机制的研究。综述类稿件亦可考虑,但优先级低于原创研究。
欢迎提交涵盖但不限于以下主题的文章:
- 研究范围与创新性:聚焦肠道健康/疾病的工程化微生物新进展,重点包括新菌株开发、共生菌/益生菌创新应用或新工程化生化通路/机制。
- 机制基础:利用内源微生物功能——免疫调节、上皮屏障增强、代谢物生成(短链脂肪酸、胆汁酸)、病原体抑制及宿主信号控制。
- 工程策略:合成感应/响应回路、稳定基因组编辑(含CRISPR效应器)、分泌系统、空间靶向(黏液层/结肠)及生物 containment(自杀开关、水平基因转移抑制)。
- 功能载荷:抗炎物质(如白细胞介素-10模拟物)、抗菌肽/群体感应淬灭剂、代谢调节剂(丁酸盐/丙酸盐、胆盐水解酶)、外源物质及毒素处理系统。
- 感应与诊疗一体化:体内报告系统、记忆装置及用于炎症、代谢物和病原体实时监测与干预的生物传感器。
- 群落与生态:工程化菌群、交叉喂养网络、生态稳定性及与 resident 微生物组整合或重塑的策略。
- 转化与验证:递送/配方(口服封装、结肠靶向、益生元)、体外肠道模型与无菌小鼠实验、组学读数及转化生物标志物。
- 安全性与标准:基因 containment、脱靶效应评估、监管考量;严谨表征(基因组、质粒、标准操作流程、稳定性);优先接收含构建/功效数据的原创研究,综述作为次要选项。
关键词:肠道微生物群、肠道、炎症性肠病、代谢、结直肠癌、基因组工程、合成生物学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