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德里举行的欧洲心脏病学会会议上公布的BaxHTN随机临床试验显示,新型醛固酮合酶抑制剂baxdrostat在治疗顽固性高血压方面展现出显著疗效。
研究数据显示,接受1mg剂量治疗的患者坐位收缩压平均下降14.5mmHg,2mg剂量组下降15.7mmHg,而安慰剂组仅下降5.8mmHg(P<0.001)。苏格兰爱丁堡大学的Tomasz J. Guzik医学博士和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的Maciej Tomaszewski医学博士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同期配发的评论中指出,该药相较安慰剂带来的9-10mmHg血压优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其效果可与螺内酯等现有醛固酮拮抗剂相媲美。
值得关注的是,39-40%接受baxdrostat治疗的患者在第12周时收缩压成功控制在130mmHg以下,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18.7%。威廉姆斯教授同时展示了针对56例患者的探索性研究,发现该药可使24小时动态血压额外降低14.6-16.9mmHg。"通常24小时血压降幅会低于诊室测量值,我从未见过药物能达到如此显著的降压效果",威廉姆斯在ESC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目前更大规模的验证研究正在进行中。
不过评论文章也指出,该药的临床应用仍需进一步评估安全性。总体不良事件发生率在各组间相近,但需要注意的是:治疗组有2.3%-3.0%的患者出现血钾水平超过6.0mmol/L,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的0.4%;高钾血症发生率分别为6.1%、11.1%和0.4%。研究同时观察到低钠血症风险升高。
研究人员发现,各baxdrostat组患者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在治疗12周后平均下降7.0ml/分钟/1.73m²,但停药后该指标可恢复至基线水平。"这种变化与降压治疗改善肾灌注引起的eGFR功能改变一致",研究团队解释称。因高钾血症导致的停药案例极少,且未报告肾上腺功能不全病例。
该药具有高度选择性醛固酮合酶抑制特性,通过抑制激素合成而非阻断盐皮质激素受体,从而减少脱靶效应。三期临床试验纳入796例患者,其中约70%为接受三种及以上降压药(含利尿剂)治疗仍无法控制血压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其余30%为两种药物控制不佳者。
研究方案包含2周安慰剂导入期,随后进行12周随机对照期(分为1mg、2mg baxdrostat组及安慰剂组),之后进入12周开放标签安全期,最终通过8周随机撤药期评估长期效应。研究者观察到在撤药期,2mg组的坐位收缩压仍维持-3.7mmHg的降幅,而安慰剂组仅出现1.4mmHg的反弹,这提示该药可能具有持久的排钠利尿作用及血管/神经体液调节效应。
威廉姆斯教授表示:"若长期研究结果得以证实,该药将革新现有治疗模式。在已知可治疗的情况下,我们不能接受难治性高血压患者面临更高致残率、死亡率和不良预后风险的现状。"阿斯利康资助的该临床试验已进入监管审批阶段。
研究者利益声明:威廉姆斯与多家药企存在合作关系,Guzik与心血管研究领域保持联系,Tomaszewski无利益冲突。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