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可将痴呆症风险降低近30%。医生们解释了其对大脑健康的强大作用机制以及如何培养这种目标感。
痴呆症是一种令人心碎的疾病,不仅影响着700万人(且患病人数持续增长),也对其亲友造成巨大伤害。痴呆症状包括语言障碍、记忆丧失、情绪波动及任务执行困难等,正因如此,许多人竭力避免患病并帮助亲友预防。
在降低痴呆风险的因素中,专家指出诸多有效方法:保持大脑活跃、坚持锻炼、社交互动甚至家务劳动。根据《美国老年精神病学杂志》2025年发表的新研究,新增关键因素是:拥有生活目标感。
该研究追踪了1.3万余名45岁以上成年人长达15年,发现生活目标感较强的人群患认知障碍(含痴呆症)的风险降低约28%。需要强调的是,这属于相关性研究而非因果关系。
"研究并未证明因果关系,"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神经病学教授、CleopatraRx创始人罗恩达·沃斯库尔博士指出(未参与本研究),"这属于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换言之,我们尚不能确定是目标感降低痴呆风险,还是较少痴呆症状使人更感目标明确。但核心观点依然成立:发现并感受生活目标至关重要。
"这不应阻碍人们追寻生活目标,科学中常存在第三种可能:两者相互作用,"沃斯库尔补充道,"两种因素可能相互促进形成良性循环,也可能共同导致负面结果。"
专家进一步阐释了此项研究背后的科学原理及目标感培养方法。
生活目标感降低痴呆风险的作用机制
简言之,目标感能激发健康行为的主动性与动力,从而促进大脑健康。
"生活目标感可促进健康行为,如增加体育活动、改善睡眠和社交参与,"梅德斯塔健康老年医学服务主任乔治·亨纳维博士表示(未参与研究),"这自然能减少孤独感与抑郁症状,提升抗压能力——这些因素均被证实有利于认知健康并降低痴呆风险。"
沃斯库尔对此表示赞同:"拥有生活目标使人更积极与周围环境互动,无论是外出活动的肢体互动,还是居家阅读的思维互动。此类互动相当于认知训练,使人保持更佳精神状态。"
试想:当你感受到生活目标时,你会付诸行动。完成任务时自我感觉良好,情绪处于积极状态,此时更容易坚持去健身房或完成一篮子待洗衣物。
其他研究也佐证了这一发现。神经可塑性理论指出,大脑能通过积极方式适应新经验与影响。参与运动和社交等活动不仅能增强目标感,还可提升脑部健康。
沃斯库尔补充,精神状态与情绪是另一关键因素。她发现目标感可提振精神状态,这对大脑健康至关重要。
"正如大脑依赖心脏泵血获得物质支持,心智需要精神层面的无形支撑,"她解释道,"例如,人在快乐与悲伤时大脑化学物质会发生变化。"
另有研究证实,感受生命意义与目标感的人更幸福,而幸福感可能降低痴呆风险(反之亦然)。
如何寻找生活目标
你的目标感可能源于身份认同、宗教信仰、职业或其他方面。例如,育儿、带领教会小组或专注工作时,你可能已感受到目标感。
若尚未找到,这不意味你缺乏目标——人人皆有。沃斯库尔建议保持开放心态尝试新事物:"永葆青春之心在于保持好奇心、持续学习探索,这能激发想象力,找到值得投入的目标。"
亨纳维指出:"需根据个人兴趣与能力定制方案以维持参与度。"具体建议包括:
- 通过国际象棋、阅读和脑力游戏保持思维活跃
- 参与绘画、音乐等艺术活动
- 加入运动小组、烹饪课程及社交活动
这些活动既促进健康,又提升多巴胺水平,使人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
"我甚至为已出现认知衰退的患者设计目标感活动,"他补充道,"如怀旧疗法、制作相册、聆听老歌、观看特定时代的影视作品与书籍。"
其他与目标感相关因素包括时间投入、教育程度、社区归属感——以及(无论好坏)强烈的政见。《心理学前沿》期刊研究将此过程称为"生活塑造",建议通过以下步骤实现:发掘价值观与热情、反思当前与期望的能力习惯、规划社交生活与职业发展、撰写理想未来愿景、设定具体目标、制定应急预案并践行承诺。
简言之,"感受目标感"或"寻找人生意义"看似宏大而令人畏惧,实则并非不可能(甚至并不困难)。只需立足个人兴趣、技能、人际关系、积极特质与价值观,你可能已走在降低痴呆风险的正途上。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