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风暴如飓风过后,其即时影响显而易见——损毁的财产或野生动物栖息地都是气旋灾害的直观证据。然而,这些极端天气事件还会引发隐性健康问题,一项最新研究对此作出解释。
研究人员深入探究了飓风与心血管疾病住院率之间的关联。该研究发表于《科学进展》期刊,首次提供了全球范围的深度分析。研究考察了六个国家共计654万例心血管疾病住院案例,通过延长灾后观察周期发现,风暴后住院人数在两个月时达到峰值,并持续影响长达六个月。
"我没想到风险会持续这么长时间,"该研究首席作者、环境流行病学家黄文忠(Wenzhong Huang)表示。数据显示,此类心血管相关住院案例在低收入地区显著增加,而在高收入地区则有所减少,表明财富差距和医疗资源分配不均是重要影响因素。
尽管研究未将心血管疾病激增归因于单一因素,但气候变暖引发的自然灾害与人类健康存在明确关联。研究指出,医疗服务获取减少、风暴导致的污染加剧以及飓风引发的心理压力,共同损害了心血管健康。虽然孤立的极端天气事件本就存在,但科学家证实,受全球气温上升影响,异常极端自然灾害正日益频发,如同给天气系统注射了兴奋剂。
研究人员强调,此类发现对历史上无飓风记录的地区尤为重要,这些区域可能缺乏应对民众健康冲击的准备。"我们需要重点关注这些区域,以更好地防范日益增长的风险,"黄文忠表示。为减轻自然灾害影响,必须减少交通、能源及农业等部门产生的人为污染。甲烷和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在大气中蓄积热量,导致全球气温上升并加剧极端天气威胁。改用电动汽车、安装太阳能板以及增加植物性饮食等举措,均可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污染影响。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