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lissa E. Middeldorp, PhD, MPH¹; Dominik Linz, MD, PhD¹; John L. Fitzgerald, MBBS¹; Aashray Gupta, MBBS¹; Jonathan P. Ariyaratnam, MB BChir, PhD¹; Varun Malik, MBBS, PhD¹; Jean Jacques Noubiap, MD, PhD¹; Walter P. Abhayaratna, MBBS, PhD³; Jonathan M. Kalman, MBBS, PhD⁴; Prashanthan Sanders, MBBS, PhD¹
- ¹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阿德莱德大学和皇家阿德莱德医院心律失常研究中心
- ²澳大利亚首都领地堪培拉心律中心
- ³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堪培拉医院
- ⁴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墨尔本皇家医院心脏病科和墨尔本大学医学院
要点
问题:对于接受导管消融的心房颤动患者,生活方式和风险因素管理是否能提高12个月无心律失常复发率?
发现:在这项随机临床试验中,对于122名接受首次导管消融的症状性心房颤动患者,与常规护理相比,生活方式和风险因素管理改善了消融后12个月的主要终点——无心律失常复发率。
意义:这一发现表明,需要全面管理风险因素以减少导管消融后的心律失常复发。
摘要
重要性:心房颤动(AF)消融效果随时间推移而下降。尽管观察性研究报道了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和风险因素调整可以减少AF消融后的心律失常复发,但缺乏随机临床试验的证据。
目的:确定风险因素和体重管理对AF消融节律效果的影响。
设计、环境和参与者:这是一项开放标签、多中心、随机临床试验,随访12个月,于2014年7月至2018年9月进行。研究在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州阿德莱德的3个地点开展。分析对象为连续入组的、BMI≥27(以千克为单位的体重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计算)且至少有1个其他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非永久性症状性AF患者。数据从2023年9月到2024年8月进行分析。
干预措施:患者在导管消融时以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生活方式和风险因素管理(LRFM)组或常规护理(UC)组。LRFM组在结构化、医生主导的定制诊所接受治疗,以减少可改变的风险因素。UC组由治疗医生提供风险因素管理信息,但未纳入风险因素调整诊所。两组均接受由对随机化不知情的团队提供的指南指导的AF管理。每位患者均进行了肺静脉隔离,额外消融由电生理学家酌情考虑。
主要结局和测量指标:消融后12个月内无AF患者的比率。
结果:122名参与者(平均[SD]年龄,60[10]岁;82名男性[67%];平均[SD] BMI,33[5]),62名随机分配至LRFM组,60名随机分配至UC组。消融后12个月的主要终点在LRFM组中观察到38名患者(61.3%),在对照组中观察到24名患者(40%)(P = 0.03)。LRFM组与UC组相比,12个月内心律失常复发的风险比为0.53(95% CI,0.32-0.89)。LRFM组的AF症状严重程度相比UC组显著改善(平均差异,-2.0;95% CI,-3.7至-0.3)。LRFM组患者的风险因素特征相比UC组显著改善(12个月时,LRFM组的体重平均降低9.0千克;95% CI,-11.1至-6.8千克,腰围平均减少7.0厘米;95% CI,-9.4至-4.5厘米;收缩压平均降低10.8 mm Hg;95% CI,-16.1至-5.5 mm Hg,但舒张压无显著差异,-3.5 mm Hg;95% CI,-7.2至0.2 mm Hg)。
结论和相关性:对于AF患者、BMI升高且至少有1个其他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患者,积极的风险因素管理减少了导管消融后12个月内心律失常的复发。这些发现表明生活方式和风险因素管理对维持导管消融后的窦性心律非常重要。
试验注册:ANZCTR注册标识符:ACTRN12613000444785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