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上的讨论重新引发了关于"厕所感染"这一流行观念的辩论,医学专业人士警告称,该术语属于用词不当,可能误导公众对自身健康的认知。
知名健康专家迈克尔·阿吉达洪博士(人称"蓄须医生西纳")周二在X平台(前身为Twitter)指出:"所谓'我因共用厕所而得了厕所感染'的说法纯属误解。根本不存在'厕所感染'这回事。人们常将性传播疾病、尿路感染或盆腔炎错误归类为'厕所感染',进而滥用抗生素。"
该观点引发社交媒体用户热议。网友@ado_zuleeyhart表示:"虽然'厕所感染'并非正式医学术语,但民众描述的症状真实存在。共用厕所确实可能滋生细菌、真菌和寄生虫,尤其在温暖潮湿且清洁不足的环境中。即便概率较低,人们仍可能间接感染念珠菌或大肠杆菌等病原体。问题不在于'厕所感染'不存在,而在于其成因被严重误解且常遭误诊——公众需要的是科学教育而非简单否定。"
对此,西纳博士澄清道:"指出人们混淆概念,正说明我承认症状真实存在,但错误归因可能影响就医行为。'厕所感染'这一错误术语已导致大量民众自我误诊,而症状实际源于其他病因。关键在于,人们不应将症状归咎于厕所(这通常不成立),而应针对真实病因接受规范治疗。我们必须停止使用错误术语来简化问题。"
健康专家长期指出,将感染归因于厕所的做法在生物学上极不成立。2025年Healthtracka报告警示,"厕所感染"概念是危险的认知误区,阻碍民众寻求正确诊断与治疗。该机构强调:"在尼日利亚,该术语常被民众用作自我诊断依据,解释瘙痒、分泌物或排尿灼痛等不适,但这些症状几乎均由其他疾病引发,包括性传播感染。"
2021年,尼日利亚网红医学博主Aproko医生也曾表态:"根本不存在'厕所感染'。这是对阴道炎的误称,后者表现为瘙痒与阴道分泌物。其三大主因——细菌性阴道病、念珠菌病和滴虫病——均不会通过厕所传播。"
医学资料证实,病原体经马桶座圈传播的说法多属误解。据Medscape与维基百科说明:"病原体(细菌)在马桶座圈等干燥表面存活时间极短,且无证据表明可通过此途径传播感染。此类疾病的首要传播途径是自体微生物群转移或性接触,而非接触马桶表面。"
克利夫兰诊所等权威机构建议,保持个人卫生、践行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厕所设施及及时就医,是预防与管理相关感染的最有效策略。专家共识认为,马桶传播感染的说法属于科学谬误,不仅生物学上不成立,更会引发误诊与抗生素滥用。
《自然综述》等权威研究进一步证实:"所谓源自厕所的感染在生物学上难以成立,因致病病原体无法在马桶表面有效存活或传播。"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