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日本致命高温来袭,全人群防暑咋应对?

作者:张熙
2025-08-08 11:05:01阅读时长3分钟1240字
日本致命高温来袭,全人群防暑咋应对?
急诊科热射病高温公共卫生危机防暑措施气候变化体温调节中暑警戒警报高温作业老年人青少年城市热岛效应社区支持政策改进健康防御体系

内容摘要

日本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引发公共卫生危机。热射病是高温致死的主要原因,影响各个年龄段人群。个人防护、社区支持和政策改进是关键。气候变化下,需建立全面的健康防御体系。

近期,日本遭遇极端高温天气,引发了一场公共卫生危机。一周内,就有18人直接死于高温。多地气温突破历史极值,像群马县达到了41.8℃。全国7月平均气温连续三年刷新纪录,东京单日有225人因中暑送医。日本气象厅与环境省发布了“中暑警戒警报”,政府也启动了公共避暑场所等应急措施。这一事件凸显了高温灾害对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威胁,哪怕是青少年和健康青壮年也不能幸免,也揭示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高温的致命性和突发性。

高温为啥这么致命?哪些人更危险?

热射病是高温致死的“罪魁祸首”。在高温高湿环境下,人体产热超过散热能力,核心温度升至40℃以上,就会引发多器官衰竭。尤其要注意的是,脑损伤一旦发生往往不可逆,热射病的死亡率超过50%。普通中暑和热射病表现不同,普通中暑可能只是头晕、乏力,但热射病会出现意识障碍、皮肤干燥无汗等症状。 风险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基础疾病患者,像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他们体温调节有障碍;高强度户外工作者,比如建筑工人、物流从业者;独居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对环境感知迟钝;青少年运动群体,容易忽视身体信号,过度消耗能量。东京都8月5日病例年龄跨度从13 - 93岁,以及日本总务省5.3万就医数据,都说明了高温对健康的“无差别攻击”。

高温灾害背后,环境和预警体系有啥问题?

从气候异常来看,日本气象厅数据显示,极端高温预计会延续至9月。“湿球温度”这个指标很关键,它是体感温度的重要参数,会放大中暑风险。非洲留学生到日本后,也难以适应这里的高温,这揭示了日本城市热岛效应加剧的特殊性。 预警体系也存在漏洞。警报分级和实际行动脱节,发布“警戒警报”后,公共场所降温设施不足;弱势群体覆盖有盲区,独居老人无法及时接收预警信息;户外劳动保护标准缺失,缺乏高温作业时间限制和健康监测。对比美国OSHA热安全指南和欧洲热健康风险地图,日本预警系统还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全人群防暑,有哪些科学办法?

个人防护要做好。要学会识别生理预警信号,像早期中暑的头痛、恶心等症状,要快速自查。遵循时空管理原则,11:00 - 15:00绝对避免户外作业,室内保持26℃以下通风。运动时每20分钟要补液,还要补充电解质。 高危人群要专项保护。老年人可以实行“体温监测三步法”,即晨昏测量、记录环境温度、建立亲友巡访制度。户外工作者可以使用“热暴露风险评估表”,量化工作时长、湿度指数和防护装备组合。 社区支持也很重要。东京的避暑场所开放时间合理,有降温设备,还有医疗人员驻点。可以推广“邻里互助打卡制度”,加强对脆弱人群的监测。

气候变化下,健康防御体系咋重构?

政策层面,要修订《热相关疾病预防指南》,纳入湿球温度预警标准;建立全国性中暑病例实时上报系统;强制推行建筑隔热改造补贴政策。 医疗系统要升级。优化急救分诊流程,抓住热射病患者“黄金1小时”抢救窗口;社区诊所配备快速降温设备,如冰毯、静脉补液标准化包;对急救人员进行高温救援专项培训。 公众认知也要革新。通过“热健康素养”教育项目,普及热射病急救四步法,消除“轻微中暑不致命”的错误认知。 日本高温事件暴露了其在气候适应方面的短板,在极端天气常态化背景下,个体防护和社会支持协同很有必要。大家要建立“热风险日常评估习惯”,从监测体温、规划行程、储备物资等行动做起。气象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北半球热浪频率将增加30%,防暑行动刻不容缓!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且不限于题材,素材,提纲的搜集与整理),请注意甄别。

相关新闻

61岁大叔吹空调瘫倒,不当用空调为何会引发脑梗?
15岁少女胃里长出4斤发石,异食癖危害知多少!
25岁翼装飞行者意大利遇难,这项运动风险有多大?
惊!河南女子心脏竟长出22厘米子宫肌瘤!
警惕二次溺水!黄金24小时急救与预防全攻略!
基孔肯雅热来袭,个人家庭社区快联手防蚊抗疫!
家长必看!预防孩子误食干燥剂的四大建议
32岁男子吸烟致心梗!40岁前吸烟患心梗风险高8倍!
浙大教师坠楼引关注,如何拯救高校教师健康危机?
博主全家被革螨咬出皮炎!快学全方位防治法!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