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南方地区如广东佛山、广州、深圳等地爆发了基孔肯雅热疫情,该疫情由境外输入引发本地传播,累计病例已超4000例。江苏疾控等机构发布的防控指南显示,基孔肯雅热通过伊蚊叮咬传播,还存在血液接触及母婴垂直传播风险。其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严重关节痛、皮疹等,还可能引发心肌炎、脑炎等潜在并发症。目前,该病尚无特效药,防控重点在于防蚊灭蚊及症状管理。
基孔肯雅热传播机制大揭秘,家庭风险点在哪?
- 传播链条层层剖析:病毒从境外输入病例开始,通过本地伊蚊(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进而在社区传播开来。这些伊蚊喜欢在日间叮咬人,还会在积水容器里繁殖,像花盆、水桶里的积水就成了它们的“温床”。感染者血液中病毒载量高,家庭成员密切接触也可能间接被感染。
- 高危人群需格外警惕:新生儿、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感染后出现并发症的风险显著升高。孕妇感染后,还有可能导致胎儿感染,所以这些人群一定要重点防护,严格避免蚊虫叮咬。
- 数据说话:江苏疾控监测数据显示,家庭内蚊虫密度与感染率呈正相关,这充分说明了环境治理的重要性。
家庭防蚊灭蚊秘籍,分场景实用攻略来啦!
- 物理防蚊有妙招:环境治理要每周清理积水容器,像花盆底盘、废弃瓶罐都不能放过,还可以用沙子填充地面积水凹陷处。居家时安装纱窗纱门,婴儿床用蚊帐覆盖;外出穿戴浅色长袖衣物,因为深色衣物更招蚊子。
- 化学驱蚊选对工具:推荐使用含避蚊胺(DEET)或派卡瑞丁成分的驱蚊剂,按说明书控制好浓度,避免儿童过量接触。对角落、家具背面等蚊虫藏匿处定期喷洒滞留型杀虫剂,但要注意通风和与儿童接触的时间间隔。
- 特殊场景特别处理:室内水培植物改为沙养,每周更换花瓶水并清洗容器内壁。阳台与庭院可放置灭蚊灯(远离食物区),种植薄荷、薰衣草等天然驱蚊植物辅助防护。
感染基孔肯雅热后,科学应对与预防并发症这样做!
- 症状管理要点:发热期可采用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结合对乙酰氨基酚退热,但严禁使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以免增加出血风险。关节疼痛急性期要多休息,慢性疼痛可咨询医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排除禁忌症)。
- 并发症监测不能少:一旦出现胸痛、意识模糊、持续呕吐等症状,需立即就医,警惕心肌炎、脑炎等严重并发症。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感染后要延长观察期,建议每3日监测血常规及肝肾功能。
- 居家康复指导:恢复期逐步恢复活动,避免关节过度负重,保持充足水分摄入,防止脱水。感染后2周内避免献血或参与血液接触性工作,防止病毒间接传播。
社区联防联控,长期健康管理策略大公开!
- 社区协同机制:定期组织社区积水清理行动,物业要对公共区域(地下室、绿化带)进行灭蚊消杀。通过社区公告栏、微信群发布疫情动态及防蚊技巧,提高居民参与度。
- 个人健康习惯强化:孕妇、老人等高危人群要每日检查居住环境,外出携带便携式驱蚊设备。旅行前往疫区前咨询疾控中心建议,返程后2周内自我监测症状并暂缓献血。
- 政策与技术支撑:2025版防控指南提到“智慧消杀”技术(如无人机喷洒生物灭蚊剂),居民可通过官方平台预约社区消杀服务。 基孔肯雅热防控需要个人、家庭与社区齐心协力。大家赶紧行动起来,清理积水、正确使用防护工具,构建无蚊生活环境,全年都要警惕防蚊,守护家庭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