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发表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JACC)的子分析显示,每日服用低剂量秋水仙碱可能延缓老年人血液中常见的获得性基因突变(克隆性造血,CH)进展,这种突变与某些血液癌症和心血管疾病(CVD)风险增加相关。该研究同时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2025年会上公布。
克隆性造血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血液干细胞突变现象,约80%的病例由DNMT3A、TET2和ASXL1基因驱动。70岁以上人群中超过10%携带此类突变,且风险随年龄增长而上升。既往研究表明,CH会使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5倍以上,包括冠心病、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在LoDoCo2试验子研究中,研究者分析了秋水仙碱对CH的影响。该药物曾被证实可降低慢性冠心病患者31%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研究人员在基线、30天、1年及研究结束时采集参与者血液样本,通过DNA测序追踪CH突变动态。结果显示,秋水仙碱组总体突变细胞年增长率为6.3%(未达统计学显著),而安慰剂组为14.9%。针对TET2突变亚型,秋水仙碱组克隆年增长率显著低于安慰剂组(9.1% vs 29.6%)。
麻省总医院心脏科医生Michael Honigberg指出:"更大的CH克隆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风险密切相关,而TET2突变尤其显著增加心血管风险。我们的研究提示,携带CH突变(特别是TET2型)的患者可能从秋水仙碱治疗中获得双重获益。"
同期发表的另一项研究纳入6,600名女性健康长寿研究参与者(中位年龄80岁),发现TET2、ASXL1和JAK2突变亚型仍与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这表明CH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可持续至高龄。
耶鲁大学医学院《JACC》主编Harlan Krumholz指出:"克隆性造血正在成为连接衰老、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关键纽带。这些发现揭示了炎症与基因突变交互作用的新机制,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研究团队强调,这些发现为针对CH相关炎症通路的精准治疗提供了证据支持。目前秋水仙碱已被广泛用于痛风治疗,其成本效益和安全性可能使其成为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新型选择。
参考文献:
Niekbachsh Mohammadnia等,《秋水仙碱与克隆性造血纵向动态:LoDoCo2试验探索性子研究》,JACC (2025). DOI: 10.1016/j.jacc.2025.08.025
Daniel Ezzat等,《老年女性克隆性造血与心血管结局》,JACC (2025). DOI: 10.1016/j.jacc.2025.07.058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