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亮点:
- 对超过13万名失眠成年人5年健康记录的回顾性分析显示,长期服用褪黑素(至少1年)者被诊断心力衰竭、因此住院或死于任何原因的风险显著增高。
- 该研究发现褪黑素使用与心力衰竭及死亡风险上升的关联虽无法证明因果关系,但已引发对这种广泛可得补充剂的安全性质疑,研究者呼吁开展更多心血管安全性评估。
- 注:本新闻稿介绍的研究为摘要形式。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展示的摘要未经同行评审,其发现视为初步结论,需待发表于同行评审期刊后方可确认。
达拉斯,2025年11月3日——根据一项即将在美国心脏协会2025年科学会议上发表的初步研究,长期使用褪黑素补充剂(常用于改善睡眠和治疗失眠)与慢性失眠患者心力衰竭诊断风险、心力衰竭住院风险以及全因死亡风险显著上升相关。该会议将于11月7-10日在新奥尔良举行,是全球心血管科学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更新的顶级学术平台。
褪黑素是由松果体自然分泌的激素,负责调节人体睡眠-觉醒周期。其水平在黑暗环境中升高,日间则降低。化学合成的褪黑素制剂常用于治疗失眠(入睡或维持睡眠困难)及时差反应。在美国等多国,此类补充剂作为非处方药广泛流通。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对非处方补充剂缺乏统一监管,各品牌在效力、纯度等方面差异显著。
本研究将电子健康记录中明确记载使用褪黑素达一年或以上的慢性失眠患者归为"褪黑素组",而医疗记录中从未出现褪黑素使用记录者则划入"非褪黑素组"。
"褪黑素补充剂的安全性可能被过度高估。若本研究结论得到验证,将直接影响医生对患者睡眠辅助方案的指导建议,"该研究首席作者、纽约布鲁克林SUNY Downstate/Kings County初级医疗中心内科主任医师埃克内迪利丘库·纳迪医学博士指出。
尽管褪黑素被广泛宣传为安全的"天然"助眠选择,但其长期心血管安全性数据匮乏,促使研究者聚焦慢性失眠患者群体,探究褪黑素使用与心力衰竭风险的关联。据美国心脏协会2025年心脏病与中风统计报告,心力衰竭指心脏无法向器官泵送足量富氧血液以维持正常功能,影响美国670万成年人。
研究团队通过TriNetX全球研究网络,分析了慢性失眠患者5年电子健康记录中褪黑素使用超1年的群体数据,并与同条件但未使用褪黑素的对照组进行匹配。既往确诊心力衰竭或使用其他睡眠药物者已被排除。
主要分析结果:
- 失眠患者中,电子记录显示长期服用褪黑素(≥12个月)者5年内新发心力衰竭风险比对照组高约90%(4.6% vs 2.7%)。
- 对至少开具两次间隔90天以上褪黑素处方者(英国等需处方国家适用)的分析显示相似结果(风险高82%)。
次要分析结果:
- 褪黑素使用者因心力衰竭住院风险达非使用者的3.5倍(19.0% vs 6.6%)。
- 5年随访期内,褪黑素组全因死亡率是非褪黑素组的近两倍(7.8% vs 4.3%)。
"褪黑素常被视为安全'天然'的助眠方案,但即使控制多重风险因素后,我们仍观察到严重健康结局的显著上升,这令人震惊,"纳迪强调。
"令人意外的是,医生竟会为失眠患者开具褪黑素处方并建议连续使用超365天——在美国,褪黑素并未获批用于失眠治疗。作为非处方补充剂,公众应意识到不可在无明确医学指征下长期服用,"美国心脏协会2025年《多维睡眠健康:心代谢健康影响》科学声明撰写组主席玛丽-皮埃尔·圣翁博士指出。圣翁未参与本研究,现任纽约市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内科普通医学部营养医学教授兼睡眠与昼夜节律研究中心卓越中心主任。
本研究存在若干局限:数据库包含需处方(如英国)与非处方(如美国)国家数据,但患者所在地信息缺失。因褪黑素使用仅基于电子记录识别,在美国等非处方国家自行服用者均被归入"非褪黑素组",可能导致分析偏差。心力衰竭住院率高于初诊率,系因住院诊断代码范围更广,未必包含新发心衰代码。此外,研究缺乏失眠严重程度及其他精神疾病数据。
"更严重的失眠、焦虑抑郁或联用其他助眠药物,可能同时关联褪黑素使用与心脏风险,"纳迪解释。"尽管发现提示安全性问题,但本研究无法确立直接因果。亟需进一步验证褪黑素对心脏的安全性。"
研究详情:
- 纳入130,828名失眠成人(平均年龄55.7岁;女性61.4%)
- 数据源自2013年建立的TriNetX全球真实世界患者数据库
- 65,414名参与者有褪黑素处方记录且使用≥1年
- 对照组通过40项因素(人口学特征、健康状况、用药史等)严格匹配
- 排除标准:既往心力衰竭确诊史或其他安眠药(如苯二氮䓬类)使用史
- 两组在年龄、性别、种族、心脑血管疾病、相关用药、血压及体重指数方面匹配
- 主要结局:追踪匹配日后5年心力衰竭初诊代码;次要结局:住院或死亡相关代码
- 敏感性分析:要求褪黑素组至少两次处方间隔≥90天,验证结果稳健性
共同作者、资金来源等信息详见会议摘要。
美国心脏协会科学会议展示的研究结论仅代表作者观点,不反映协会立场。协会对摘要准确性不作担保。会议摘要未经同行评审,仅经独立评审团筛选,视为初步发现。完整研究成果需发表于同行评审期刊方具权威性。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