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泌体概述
外泌体最早于1983年在羊网织红细胞中被发现。Johnstone团队在追踪网织红细胞成熟过程中转铁蛋白受体变化时,发现外泌体形成是成熟红细胞丢失转铁蛋白受体的机制。为区别于其他类型细胞外囊泡(EVs),该结构被正式命名为外泌体。
外泌体直径约40-100nm,是由细胞分泌的生物纳米级球形脂质双层囊泡,包含核酸、蛋白质、脂质、细胞因子、转录因子受体等生物活性物质。随着研究的深入,其应用领域日益拓展。
这些囊泡在生理和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涉及人类健康与疾病的多个方面,包括发育调控、免疫应答、组织稳态维持、癌症发生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等。值得注意的是,病毒利用外泌体生成通路完成感染颗粒组装并建立宿主许可性。基于这些特性,外泌体正在多种疾病模型中开发为治疗制剂。
几乎所有类型正常细胞均可产生外泌体,如人脐静脉内皮细胞、间充质干细胞(MSC)、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DC)和自然杀伤(NK)细胞等。这些外泌体广泛存在于唾液、血浆、尿液、腹水、乳汁和胆汁等生物液体中。肿瘤细胞可分泌大量外泌体,其表面特定抗原能反映供体细胞特性。
外泌体表征方法
根据国际细胞外囊泡协会(ISEV)2014年建立的三大鉴定标准: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纳米颗粒追踪分析(NTA)和蛋白质标记物的Western blot(WB)检测。图3展示了常用的外泌体表征技术。
常见外泌体表征方法的原理、优势与局限性详见《纳米医学国际杂志》2020年文献。
外泌体生物标志物
细胞外囊泡的蛋白组成是确定EV亚型、生成机制及原始细胞类型的良好指标。所有外泌体共含热休克蛋白84(Hsp84)、肿瘤易感基因101(TSG101)和Alix等转运相关蛋白。内体ESCRT复合物包含0、I、II、III五个蛋白复合体及Vps4-Vta1,其中可溶性复合体为ESCRT-0、I、II和Vps4-Vta1。ESCRT组分、GTP酶、Rab蛋白、四跨膜蛋白及其他相关蛋白在识别、摄取、释放和外泌体内化过程中协同作用。
常用Western blot和电镜检测标志物包括Alix、TSG101、Hsp70和CD9。其他常见外泌体蛋白家族:
- 四跨膜蛋白:CD9、CD81、CD82、Tetraspanin-8
- 热休克蛋白:Hsp84、HSP70、HSP90
- 受体蛋白:CD46、CD55、NOTCH1
- 膜黏附蛋白:整合素
- 膜转运相关蛋白:膜联蛋白、Rab蛋白家族
- 细胞骨架组分:Ezrin、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细胞角蛋白、肌球蛋白
- 溶酶体标志物:LAMP-1/2、组织蛋白酶D、CD63
- 抗原呈递蛋白:HLA I/II类分子复合物
- 代谢酶类:GAPDH、丙酮酸激酶
- 蛋白酶类:ADAM10、DPEP1、ST14
- 转运蛋白:ATP7A/B、MRP2、SLC家族成员
以上内容详见《生物化学年度评论》2019年对外泌体生物标志物的系统研究。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