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健康环球医讯家医百科药品库医药资讯

急性心肌梗死的传统与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

Traditional and novel diagnostic biomarkers for acute myocardial ...

叙利亚英语医学健康与生物技术
新闻源:unknown
2025-08-06 01:49:24阅读时长2分钟852字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生物标志物传统标志物新型标志物病理生理机制临床应用早期诊断进展监测预后评估复发管理风险分层管理

内容摘要

本文系统综述了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涵盖传统标志物如肌钙蛋白、CK-MB,以及新型标志物如cMyC、微小RNA等,重点探讨了其在早期诊断、病情监测、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了不同标志物的临床意义及局限性。

背景

世界卫生组织(WHO)定义急性心肌梗死(AMI)需满足三项诊断标准中的两项:胸痛症状、心电图(ECG)Q波形成、血浆酶活性升高(包括肌酸激酶CK、心肌型肌酸激酶CK-MB、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及乳酸脱氢酶LDH)。近年定义更新进一步确立心脏肌钙蛋白(cTn)作为"金标准"的生物标志物地位。

病理生理机制

冠状动脉疾病(CAD)的特征是冠状动脉系统的动脉粥样硬化过程。该过程始于婴幼儿期,经历童年退化、青春期复发直至逐步进展。稳定型CAD表现为可逆性心肌供需失衡,而心肌梗死(MI)定义为因缺血导致的心肌细胞死亡。根据病理生理学特征,MI分为5种类型:

1型:自发性MI(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引发血栓)

2型:供需失衡型MI(冠状动脉功能障碍等非CAD原因)

3型:猝死型MI(生物标志物不可测)

4a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相关MI

4b型:支架血栓相关MI

5型: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相关MI

诊断进展

传统标志物包括:

新型标志物:

临床应用

不同标志物具有不同临床价值:

诊断阶段 标志物 临床意义
早期诊断 cMyC、IMA、S100、微小RNA 15分钟内检测灵敏度>90%
进展监测 髓过氧化物酶、sCD40L、PAPPA 炎症反应特异性指标
预后评估 H-FABP、GDF-15、ST2 预测死亡风险AUC达0.82
复发管理 Copeptin、SIRT 指导干预时机选择

研究结论

联合应用传统与新型生物标志物可使AMI早期诊断准确率提升23%,显著改善风险分层管理。新型标志物如cMyC可将诊断时间窗口前移至症状出现后1-2小时,而ST2等标志物在预测30天死亡风险方面表现出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

【全文结束】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本页内容撰写过程部分涉及AI生成(包括素材的搜集与翻译),请注意甄别。

7日热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