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心脏病学会
关键发现
- 新研究表明,血压如同心率与呼吸,会与音乐中可预测的乐句结构产生更强的同步效应,这可能改善人体压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即调节血压的能力
- 92名受试者在连续监测血压时聆听了30首钢琴曲中的9首。研究发现英国钢琴家哈罗德·鲍尔演奏的弗朗茨·李斯特改编版舒伯特《小夜曲》具有最可预测的乐句结构,对血压变化影响最显著
- 研究人员指出该发现可能为开发个性化音乐心血管疗法开辟新方向
2025年8月28日,西班牙马德里——最新研究显示音乐的可预测乐句结构能有效同步血压波动。研究证实血压对音乐强度变化的反应强于节奏变化,且乐句结构的可预测性越高,血压同步化效应越强。
研究人员表示,该成果未来可能用于指导高血压患者的个性化音乐心血管疗法。音乐家通过调节节奏与强度来标记乐句,这种规律性构成听众感知的音乐模式。实验发现,当乐句结构更具可预测性时,听众的血压同步化现象更明显,同时能提升听者愉悦感。
领衔研究的伊莲·丘教授(Elaine Chew)是伦敦国王学院工程学教授,同时具备专业钢琴演奏背景。她解释道:"如同语言,音乐通过乐句构建表达结构,这种规律性往往最能引起听众共鸣。我们的研究首次证实,音乐乐句的可预测性越强,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越显著。"
"这项研究延续了我们此前关于乐句结构影响呼吸与心率的研究成果",她进一步说明,"数据显示可预测乐句产生的同步效应更强烈,特别是那些具有慢速呼吸节奏特征、时长较长且包含更多乐句片段的音乐。"
实验中共有92名受试者参与,平均年龄42岁(60名女性,32名男性),在聆听30首钢琴曲片段时接受连续血压监测。研究团队开发的贝叶斯算法能够自动识别音乐的节奏与强度变化轨迹。这些由演奏家通过动态音乐特征标记的乐句,正是驱动听众生理反应的关键要素。
研究使用的30首钢琴曲均为大师级演奏录音,研究人员系统性调整音乐表现力以观察对心血管参数的影响。为确保实验一致性,所有音乐通过复现钢琴演奏呈现,力求在控制环境中逼近现场演奏的真实感。
数据显示,在30首曲目中的25首,血压对音乐强度的同步化反应强于节奏变化。音乐乐句结构的可预测性越高,听众对乐句转换的预期越明确,血压同步化效应越显著。这种现象可能增强身体调节血压的能力。
研究证实,英国钢琴家哈罗德·鲍尔演奏的舒伯特《小夜曲》改编版,因其高度可预测的乐句结构,在所有曲目中引发最显著的血压同步效应。
选择古典钢琴曲作为研究载体,既因其实验可控性,也因其能模拟"现场"演奏效果。研究团队强调该方法可推广至任何包含乐句结构的音乐类型。
丘教授补充道:"跨越文化与时代,人类总被音乐驱动产生律动。这种与外部节奏协调的能力,可能带来生物学与社会学双重优势,例如划船者需要同步动作。我们协调动作的基础正是预判节奏周期的起止,这种预判直接影响呼吸与循环系统。"
研究人员采用"同步化"(entrainment)概念衡量生理节律与外部刺激的关联性,通过地球移动距离(EMD)算法量化音乐与生理数据的相似性。具体方法是将受试者的血压波形整合进音乐节拍时间轴进行分析。
为验证实验数据显著性,研究人员将每首曲目的血压测量数据与该受试者其他曲目数据进行混排统计。这种方法有效排除了个体生理随机波动的干扰,确认血压反应确实由特定音乐诱发。
随着音乐作为心血管非药物干预手段的潜力逐渐被认可,该研究提出了令人振奋的可能性:未来或可设计具有特定生物效应的音乐疗法,通过个性化方案实现精准医疗。丘教授展望道:"长远来看,音乐未来或许能预防心脏病或延缓其发展进程。"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