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弱与老年人群,尤其是心力衰竭患者的不良结局密切相关。大量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衰弱对此类人群具有重要的预后价值,这凸显了常规评估的必要性。同时,衰弱的概念已从单纯的生理领域扩展到包括认知和其他维度,使得全面评估在日常实践中变得越来越复杂且难以实施。临床衰弱量表(CFS)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替代方案:这是一种9分制的床边评估工具,通过视觉评估即可在几分钟内完成。然而,仍有一些关键问题需要解答——这种基于印象的评分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身体和认知功能的客观测量结果,以及CFS是否能独立预测住院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
在此背景下,日本顺天堂大学医学研究生院心血管生物学与医学系的中出泰介博士(Dr. Taisuke Nakade)和同样来自该校的松江悠也博士(Dr. Yuya Matsue)领导的研究团队对CFS的潜在预测价值进行了研究。该团队还涉及来自日本和美国其他机构的合作者。他们的研究结果于2025年10月15日在线发表在《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
中出博士描述了这项研究的动机:"尽管常规评估——如握力测试、步速、椅子站立测试、短距离身体功能测试以及6分钟步行测试——具有明确的预后价值,但它们通常需要专业设备、时间以及经过培训的人员,限制了其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相反,CFS提供了一种快速、视觉评估的床边评价方法,不需要任何设备或专业培训。"如果CFS对心力衰竭患者的预测价值得到确认,将帮助医生快速识别哪些患者在出院后需要额外的支持和监测。
研究人员分析了来自日本急性失代偿性心力衰竭注册表–Next (JROADHF-NEXT)的匿名患者信息。该数据集涵盖了日本87家医院的3,905名患者,包括CFS评分、身体耐力数据、认知表现评分,以及心力衰竭治疗后至少2年的患者随访信息。
中出博士及其团队发现,在出院时,大多数患者的CFS评分达到4分或更高,表明大多数心力衰竭患者处于前衰弱状态或更差。更重要的是,患者CFS评分每增加1分,2年死亡率就上升1.42倍。这意味着,对于CFS评分大于7的心力衰竭患者,其治疗后2年内的死亡风险是CFS评分为2或更低患者的6.59倍。
关于其他身体和认知表现测试,研究团队发现它们与CFS评分存在中等到强的相关性。中出博士表示:"在调整了年龄、性别和其他临床协变量后,这些关联仍然显著且一致,表明较高的CFS评分与身体和认知功能障碍独立相关。"
研究团队评估了不同模型预测2年全因死亡率的能力。将客观的身体和认知测试评分添加到基于生物标志物的基础模型中,可以提高预测的区分能力。而用CFS评分替代这些客观测试后,模型性能进一步增强,表明CFS为心力衰竭住院后的风险评估提供了稳健的增量预后价值。
这些发现的意义深远。CFS可以在患者入院时就用于识别高风险患者,使医生能够优先处理这些患者,并提供在患者耐受范围内的个性化治疗。同样,延长护理、康复、出院后监测和质量跟踪也可以根据患者的衰弱状态进行调整。
正如中出博士总结的那样:"最终,将CFS嵌入常规工作流程可能有助于弥合预后洞察与患者实际结果改善之间的差距。"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