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事实
- 流感仍是重大全球健康负担,每年在美国导致数百万次门诊就诊和数万例死亡。
- 病毒通过抗原漂移与转变持续进化,最新研究已识别出促进其传播的特定基因组因素。
- 疫苗接种是预防的基石,但效果存在季节性波动,凸显加强全球监测的必要性。
- 新研究聚焦结构生物学(如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和新型监测方法(如废水监测),以寻找新治疗靶点。
- 终极目标是通用疫苗,但当前重点在于改进跨物种传播模型和实时追踪技术。
目录
- 什么是流感?
- 识别症状(为何不是“肠胃型流感”)
- 严重并发症与高风险人群
- 全球负担与公共卫生影响
- 病毒学与病毒进化
- 其他相关病毒:禽流感与不同类型
- 预防:疫苗接种的作用
- 传播途径与非疫苗防护措施
-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 结语
- 参考文献
什么是流感?
我们往往忽视流感至今仍是多么大的威胁。它常被归类为“季节性”疾病,成为临床年度的常规部分。但这并非普通感冒。流感是由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family)引起的急性高效RNA病毒,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可导致从缺勤一周到致命性肺炎的严重后果2[10]。典型年份中,5%至15%的人口会感染流感。我们虽已习惯年度流行,却始终在警惕下一次抗原转变。新研究正通过生物发光小鼠和伪病毒系统等工具提升建模能力[1],但本质上我们仍在应对一个高度不稳定的靶标。
识别症状(为何不是“肠胃型流感”)
如何判断是否感染?通常症状会突然猛烈袭来。这不仅是一点流鼻涕或鼻塞(尽管这些也可能出现),而是高烧、骨痛级别的全身酸痛、剧烈头痛以及完全虚脱感。咽喉痛和干咳也是典型症状。
需要明确的是:流感是一种传染性呼吸道疾病,绝非“肠胃型流感”。
该术语常被误用于任何引发呕吐或腹泻的病原体,但这些通常由其他病原体(如诺如病毒)引起。尽管部分人群(尤其是儿童)可能伴随胃肠道症状,但这并非主要表现。真正的流感核心影响上呼吸道。
严重并发症与高风险人群
对健康人群而言,流感可能意味着卧床一周的痛苦。但对某些群体,后果截然不同。
流感病毒会削弱人体防御,为肺炎等严重细菌性继发感染铺路。它还可能加剧既有健康问题,触发大规模炎症反应,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恶化哮喘、心脏病、糖尿病等慢性病。
因此我们格外关注特定高风险群体:免疫系统受损者(可能源于药物或其他传染病)、幼儿、孕妇及老年人。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轻微病毒感染,更可能危及生命。
全球负担与公共卫生影响
“疾病负担”绝非抽象概念。它体现为爆满的候诊室、病床争夺战,以及美国每年数万例死亡2[6]。这些并非意外数据,而是常态基线。全球活动虽有差异(十年监测数据已证实[11]),但影响具有普遍性。流感每年导致全球约65万例呼吸道相关死亡。因此推广 workplace vaccination(职场疫苗接种)不仅是公共卫生礼仪,更具有可量化的健康与经济效益[16]。这是少数能在大规模层面切实生效的防控手段。
病毒学与病毒进化
这是问题的核心。病毒永不停歇。我们必须应对持续发生的抗原漂移,以及潜藏大流行风险的抗原转变。当前研究深入解析具体基因组突变如何助力跨物种传播[7]。例如发现hnRNPM蛋白可协助病毒在禽类与人类细胞中复制[13];血凝素(hemagglutinin)的结合能力随时间进化,使其感染人类效率提升[14];最终,病毒核糖核蛋白(vRNP)复合体——其复制引擎——的结构已被清晰观测[9]。这些发现指向新治疗靶点,但也进一步印证了对手的复杂性。
其他相关病毒:禽流感与不同类型
我们常将“流感”视为单一事物,实则它是一个家族。流感病毒分为A、B、C、D四型。
B型流感病毒每年与A型共同流行,同样可致重病;C型通常仅引发轻度感冒(极少构成严重威胁);D型主要感染牛群。A型与B型是人类季节性流行的主要元凶。
真正令公共卫生专家夜不能寐的是禽流感(“禽流感”)。自19世纪末以来,流感大流行每10至50年爆发一次,新大流行风险始终存在。
此类病毒(如H5N1)主要在鸟类中传播,但最大隐患在于:某类动物流感病毒可能突变获得人际高效传播能力。此时将引发大流行,因人类免疫系统对新毒株毫无招架之力。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等机构正通过全球监测网络,争分夺秒捕捉此类跨物种跳跃事件。
流感症状的诊断与临床管理
在临床实践中,再深入的病毒学知识若无法快速行动也无意义。48小时窗口期至关重要。及时诊断尤其关乎高风险患者,我们虽有快速分子检测与抗原检测,但确认仍依赖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3。治疗方案未有根本改变:若在窗口期内发现,可使用奥司他韦(oseltamivir)或巴洛沙韦酯(baloxavir marboxil)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3;错过时机则仅能支持治疗——补水、退烧,寄望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战胜病毒。
预防:疫苗接种的作用
这引向疫苗接种。它仍是人群层面的核心预防工具,甚至几乎是唯一选择。鉴于2011年至今的证据表明疫苗可预防并发症并减缓传播8,我们建议几乎所有6月龄以上人群每年接种。
但现实不容乐观:我们告知患者接种时,深知其效果每年如赌博,完全取决于毒株匹配度。正因如此,新型监测方法意义重大。通过废水流行病学追踪流感[15]绝非学术空想,它能提供我们迫切需要的实时数据,助我们预判病毒流行而非被动应对4。
传播途径与非疫苗防护措施
疫苗是最佳进攻武器,但防御同样不可或缺。
这种传染性病毒感染能力极强。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会向空气中喷洒含病毒的飞沫。若吸入这些飞沫,或(关键点)触碰带毒表面后触摸口鼻眼,病毒便畅通无阻侵入体内。
因此“勤洗手”绝非空洞建议——它是仅次于疫苗接种的第二大预防手段。此外,生病时居家隔离至关重要。切勿带病上班,以免拖垮整个办公区。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流感研究的愿景始终如一。首要目标——通用疫苗——以醒目大字列在首位。但现阶段工作重在渐进突破:聚焦改进跨物种传播建模能力(以便预判下一次跳跃)[7]、强化实时监测系统、深入探究控制宿主-病毒互作的基因组因素[13]。新工具如基于HIV的疫苗测试可视化追踪系统将提供助力1,这些都是必经之路。
结语
归根结底,流感是人类生活中顽固而狡猾的常客。它不是普通感冒,更非“肠胃型流感”,而是一种需全力对抗的严重呼吸道疾病。
核心建议?接种流感疫苗。它仍是您能采取的最有效行动。
即便疫苗成分与当季流感毒株不完全匹配(这种情况时有发生),仍可减轻病症并避免住院。
若不幸感染?立即就医。高风险人群尤需重视。抗病毒药物(注意:是抗病毒药,非抗生素)效果显著,但必须在发病初期使用。奥司他韦需口服,且在症状出现48小时内启动方有效。切勿拖延。我们拥有工具——流感疫苗、抗病毒药物和勤洗手——只需善加利用。
参考文献
[1] 王Y.、张M.、安Y.等(2025). 基于伪病毒系统的季节性流感病毒感染生物发光成像小鼠模型. 《病毒》,17(5), 686.
[2] Uyeki T. M. (2017). 流感. 《内科年鉴》,167(5), ITC33–ITC48.
[3] Gaitonde D. Y.、Moore F. C.、Morgan M. K. (2019). 流感:诊断与治疗. 《美国家庭医师》,100(12), 751–758.
[4] Javanian M.、Barary M.、Ghebrehewet S.、Koppolu V.、Vasigala V.、Ebrahimpour S. (2021). 流感病毒感染名词解释简要综述. 《医学病毒学杂志》,93(8), 4638–4646.
[5] Brady R. C. (2010). 流感. 《青少年医学:最新进展》,21(2), 236–viii.
[6] Labella A. M.、Merel S. E. (2013). 流感. 《北美医学诊所》,97(4), 621–x.
[7] Xiong W.、Zhang Z. (2025). 流感病毒基因组突变、宿主屏障与跨物种传播. 《当代基因组学》,26(3), 161–174.
[8] Nypaver C.、Dehlinger C.、Carter C. (2021). 流感与流感疫苗:综述. 《助产与妇女健康杂志》,66(1), 45–53.
[9] Peng R.、Xu X.、Nepal B.、Gong Y.、Li F.、Ferretti M. B.等(2025). 流感病毒核糖核蛋白复合体组装与RNA合成的分子基础. 《科学》,388(6748), eadq7597.
[10] Uyeki T. M.、Hui D. S.、Zambon M.、Wentworth D. E.、Monto A. S. (2022). 流感. 《柳叶刀》,400(10353), 693–706.
[11] Zanobini P.、Bonaccorsi G.、Lorini C.、Haag M.、McGovern I.、Paget J.、Caini S. (2022). 2010至2020年全球季节性流感活动模式、持续时间及病毒(亚)型流行特征. 《流感与其他呼吸道病毒》,16(4), 696–706.
[12] Ferroni E.、Jefferson T. (2011). 流感. 《BMJ临床证据》,2011, 0911.
[13] Zhang Q.、Zhang L.、Li J.、Zhang W.、Wang J.、Deng T. (2025). hnRNPM通过不同机制调控流感A病毒在人禽细胞中的复制:对跨物种传播的启示. 《病毒学杂志》,99(6), e0006725.
[14] Lin Y. P.、Xiong X.、Wharton S. A.、Martin S. R.、Coombs P. J.、Vachieri S. G.等(2012). 流感A(H3N2)血凝素受体结合特性的进化.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109(52), 21474–21479.
[15] Viviani L.、Vecchio R.、Pariani E.、Sandri L.、Binda S.、Ammoni E.等(2025). 废水流行病学监测流感病毒:系统性综述. 《整体环境科学》,986, 179706.
[16] Beck E.、Joshi K.、Mehta D.、Lorenc S.、Rizkalla B.、Van de Velde N. (2025). 美国职场接种新冠与季节性流感疫苗:雇主与员工健康经济效益的模型化评估. 《市场准入与健康政策杂志》,13(2), 17.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