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康复治疗为何如此重要
当58岁的John Karadell因中风入院时,医疗团队立即建议他启动急性期康复治疗。"医生反复强调这是康复最关键的一步",这位密歇根州霍华德镇居民回忆道。然而,在医院病床上等待11天后,他得知Aetna保险公司拒绝承保这种急性期中风康复治疗。
医院与保险公司展开数周拉锯战,期间经历电话沟通受阻、文书延误和信息错位。最终Karadell在发病后一个月放弃治疗,选择低强度康复方案——这与医疗团队的持续建议背道而驰。"我可能因此落下永久性损伤",他质疑道:"如果及时获批治疗,情况会不同吗?"
美国心脏协会指出所有中风患者都应接受康复治疗。新奥尔良Ochsner医疗系统的科学主任Nneka Ifejika医生解释,急性期康复适用于仍存在显著功能障碍但体征稳定的患者,如存在穿衣、进食、洗浴等困难。她在分析病例时强调:"早期康复至关重要,延误将导致长期残疾风险升高。"
保险拒付背后的系统性障碍
Aetna发言人在声明中承认处理流程"复杂",强调理赔时效取决于医疗机构提交信息的完整性。值得关注的是,匹兹堡大学健康政策教授Miranda Yaver的全国调查显示:36%参保人至少遭遇一次理赔拒付,近60%患者相同申请被多次拒绝,半数被拒者被迫推迟治疗。
Yaver将这种现象描述为"以繁琐流程限制医疗的配给机制"。她指出保险公司通过设置文书障碍、重复拒付或复杂申诉程序,迫使医患放弃治疗。"这不是永远拒绝批准,而是制造耐力竞赛",她解释道:"当我们最需要帮助时,却面临最大行政阻力。"
医院记录显示,Karadell入院两天后仍存在穿衣困难、平衡障碍、颈部疼痛等症状,医疗团队明确建议其转入住院急性康复项目(IPR)。但6月17日首次拒付通知称"未收到临床文件",且未提供医生间的同行评审机会。尽管医院当日提出加急申诉,保险公司坚称未收到相关申请。
次急性治疗的风险与代价
在经历两次拒付后,保险公司最终于6月30日批准急性康复治疗。但医院直到7月5日才收到批准通知,次日即失效。此时Karadell被迫选择低强度康复方案——这正是医疗机构作为备选方案提前获批的选项。
Ifejika医生指出,次急性治疗(如养老院护理)虽然较易获得保险批准,但研究显示其再入院风险显著高于急性康复。Karadell的妻子Emily Steiner证实,他们选择的辅助生活设施仅配备兼职理疗师,治疗强度明显不足。更糟的是,Karadell在此期间曾因无人协助如厕发生跌倒。
医疗账单显示,因住院期延长产生逾15万美元待支付费用。医院最终与保险公司协商后,Aetna支付约3.7万美元,剩余费用被核销。Karadell现仍存在腿部麻木症状,日常活动受限,自述"永远改变了人生"。
改革呼声与制度困境
美国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长罗伯特·F·肯尼迪近期宣布,主要保险公司承诺改进预授权流程。但这并非首次改革承诺:2018年和2023年的类似承诺大多未能落实。哈佛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Adam Gaffney强调,根本性变革需要国会层面的立法行动。
Yaver通过百余名医生访谈发现,预授权流程近年愈发复杂,不仅加重医务人员负担,甚至导致职业倦怠。对患者而言,这种制度"同时摧毁健康与经济生活"。正如Karadell的经历所揭示的:当医疗决策掺杂保险公司的成本考量,患者付出的可能是终身代价。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