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研发需要克服认知盲区的勇气和持续前行的毅力。
在本人参与及指导的数百个早期药物发现项目中,发现新药研发者(包括学术界和初创企业)常犯的错误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化合物性质缺陷、转化验证问题和商业决策失误。这些问题的早期规避将显著提升研发成功率。
化合物性质缺陷
最常见的三大问题是:(1)化合物效力不足;(2)选择性不足;(3)药代性质不佳。在早期发现阶段,化合物效力通常通过生化或重组体系检测,但随着实验体系复杂度的提升,效力通常会显著下降。例如某化合物在生化实验中显示10nM效力,但在细胞实验中可能降至100nM,体内有效性可能需要1µM的暴露量(如Cmax)。需注意获批药物的中位Cmax约为2µM,且患者间暴露量存在5-10倍的个体差异。当细胞实验效力比生化体系下降20-100倍,或异常升高的情况下,都提示潜在问题。意外强效可能源于微管抑制或溶酶体干扰等脱靶效应,这类现象在获批药物中普遍存在,限制了给药剂量。
靶点选择性问题同样严峻。生化实验显示的10-100倍选择性窗口,在复杂体系中可能降至2-10倍。化合物对细胞毒性等安全指标的"选择性"——即体外安全范围(疗效与毒性剂量比值)——是关键参数。建议该安全范围需>300倍,因体内实验的安全范围通常比体外更窄。
转化验证困境
尽管动物模型在决策中广泛使用,但其对人类疗效的预测能力有限。成功项目往往通过构建"可转化性链条"来验证疾病关联性,具体包括:(1)利用人类细胞/组织模型建立分子靶点与疾病生物学过程的关联;(2)测量临床生物标志物(蛋白/代谢物/转录组);(3)建立疾病机制与临床终点的衔接。我们此前提出的"发现项目结果路径框架"可系统识别疾病认知和靶点研究的知识缺口,针对性研究可降低风险并开拓替代方向。
商业决策失误
初创研发者常忽视项目价值定位,过度关注化合物专利布局。需注意早期资产具有负净现值(NPV)特征,因药物开发需数千万美元投入且成功率低。建议通过:(1)开发新型筛选平台;(2)阐明疾病机制;(3)建立新型生物标志物;(4)布局多个候选分子;(5)探索替代靶点等策略来提升价值。
关键启示
- 先导化合物≠药物(需追加1亿美元优化费用)
- 建立持续验证机制(生物学认知必然存在偏差)
- 制定B计划(首个项目成功率较低)
【全文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