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随访显示死亡和心血管事件风险显著增加
研究人员表示,在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入组时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狼疮患者在平均6年的随访期间面临全因死亡风险加倍和主要心血管事件风险增至三倍的情况。
根据巴尔的摩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Michelle Petri医学博士、公共卫生硕士及其同事的说法,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首次入组霍普金斯狼疮队列时25-羟基维生素D(25-OH-D,维生素D的主要循环形式)水平低于20 ng/mL的患者,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每1,000人年8.6例。相比之下,25-OH-D水平在30-39 ng/mL范围内的患者,此类事件发生率为每1,000人年2.7例。
该研究小组在《风湿性疾病年鉴》上报告称,在调整了年龄、性别、种族/民族和体重指数后,这一差异表现为风险比为2.98(95%置信区间1.30-6.85)。
同样,当比较初始25-OH-D水平低于20 ng/mL与30-39 ng/mL的队列成员的全因死亡风险时,Petri及其同事发现调整后的风险比为2.05(95%置信区间1.19-3.54)。
然而,最近测量的25-OH-D水平与这些风险没有显著关联。过去一年中水平处于中高范围的患者,其发生率与水平低于20 ng/mL的患者相比并没有明显降低。尽管如此,几乎所有比较都显示低水平患者的数值发生率更高。
研究结果还表明,维生素D补充可能并没有患者和临床医生所希望的那么有效。Petri的研究团队写道:"在初始维生素D水平较低的患者中,在随访期间提高维生素D水平并未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这引发了关于维生素D补充在改变SLE(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血管结局方面的时间选择和长期影响的重要问题。"
无数研究表明,低维生素D水平与多种不良结局相关,远远超出了骨骼健康范畴。心血管疾病和事件是低维生素D所增加风险中的突出表现。SLE也伴随着心血管风险增加,但维生素D水平如何影响这一风险此前尚未通过前瞻性收集的数据进行研究。
因此,目前已运行近40年的霍普金斯队列为此类研究提供了良好机会。在当前分析中,Petri及其同事分析了1,768名队列成员的数据,随访人年数为11,302。
入组时患者平均年龄为42岁,超过90%为女性。略低于一半为白人,40%为黑人。通常,患者每3个月在诊所就诊一次,每次就诊时采集血样并进行其他评估。研究中计入的心血管事件包括中风、心肌梗死(MI)、心绞痛和搭桥手术。
虽然这一综合指标在入组时25-OH-D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明显升高,但风险在各个组成部分事件中的分布并不均匀。中风风险显著升高(风险比3.53,95%置信区间1.13-11.0),但心肌梗死风险升高程度较小(风险比1.90,95%置信区间0.57-6.33)。
研究人员还进行了"终生分析",将队列入组前发生的心血管事件也计算在内。这产生了一个有趣的结果——MI(心肌梗死)呈现出U型关系:
- <20 ng/mL:风险比2.44
- 20-29:风险比1.93
- 30-39:风险比1.0(参考值)
- 40-49:风险比1.53
- 50及以上:风险比2.74
值得注意的是,低于20 ng/mL和50+ ng/mL的风险比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性。对于中风和所有主要事件的综合指标,只有20 ng/mL以下水平的患者与30-39 ng/mL组相比具有显著更高的事件发生率。
Petri及其同事增加了一项探索性分析,研究25-OH-D随时间的变化轨迹,以观察初始水平低但随后上升的患者是否比维生素D持续不足的患者预后更好。简短的回答是:没有明显改善。
该分析比较了四组患者:初始水平低于30 ng/mL且去年值仍保持在该水平的患者(A组);初始低于30 ng/mL但去年水平较高的患者(B组);初始水平高于30 ng/mL但去年较低的患者(C组);以及初始高于30 ng/mL且去年仍保持在该范围的患者(D组)。以下是心血管事件综合指标的风险比:
- A组:1.0(参考值)
- B组:0.88(P=0.71)
- C组:0.39(P=0.37)
- D组:0.57(P=0.11)
B组包括维生素D水平随时间增加的参与者,但没有迹象表明与那些在整个随访期间水平保持在较低范围的患者相比,他们的心血管风险有所降低。
这项分析以及整个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可能是,在整个队列的随访期间仅记录了67例心血管事件,从而使该研究在某些比较中可能功效不足。
此外,将维生素D水平从影响它们的众多因素中分离出来极其棘手,特别是在慢性疾病患者中。饮食、补充剂使用、阳光暴露以及非常重要的皮肤色调都会影响维生素D水平。一些SLE患者可能因残疾而很少在户外活动,或者他们可能食用无法提供足够膳食维生素D的方便食品。此外,尽管Petri的研究小组在统计调整中包含了种族因素,但种族是由队列成员自我报告的,而认定为黑人与皮肤色调的相关性并不完全准确。因此,研究人员无法考虑重要的潜在混杂因素。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