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间关闭灯光长期被认为有助于促进安稳睡眠,但新研究提示这可能还具有另一项重要益处:在完全黑暗环境中睡眠或可降低全球头号死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显示,在最明亮环境下睡眠(相当于卧室开启顶灯)的人群,心力衰竭风险增加56%,冠状动脉疾病风险上升32%,中风风险提高28%。
据《美国医学会杂志网络开放》周四发表的研究共同第一作者丹尼尔·温德雷德博士介绍,腕戴设备追踪了参与者凌晨12:30至6:00间的光照强度暴露情况。温德雷德博士来自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医学院与公共卫生学院,他指出:“研究局限在于仅掌握个人光照强度数据而不知具体来源。了解夜间常见光照来源或能制定更精准建议,而不仅限于‘避免夜间强光’。”
睡眠期间的夜间光照暴露水平可能影响心血管健康。
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健康睡眠研究中心行为睡眠医学主任朱利奥·费尔南德斯-门多萨博士(未参与本研究)通过邮件表示,光线会抑制大脑产生助眠激素褪黑素,因此减少夜间光照可从调整睡前习惯入手:睡前四小时内尽可能限制屏幕使用,并关闭不必要的室内灯光。温德雷德建议,若无法关灯,可尝试使用柔和暖光替代顶灯,卧室中避免使用高亮闹钟并尽量远离窗户,遮光窗帘、百叶窗及眼罩均有助改善睡眠环境。
研究作者指出,该工作代表“目前关于个体光照暴露与心血管疾病风险长期关联的最大规模研究”。温德雷德通过邮件透露:“我们分析了近8.9万人总计1300万小时的光照数据。”本研究基于既往发现类似关联的成果,并确立昼夜节律紊乱为心血管健康不良的已知风险因素。
温德雷德解释道:“昼夜节律是存在于人体几乎所有细胞和组织(包括心血管系统)的24小时周期”,该生物钟通过感知光线作为清醒信号、黑暗作为入睡信号来调控睡眠-觉醒周期。
光照对心脏健康的潜在影响
研究参与者平均年龄62岁,数据来自英国生物银行项目——该研究自2006年起追踪英国50多万名40至69岁人群的健康状况。参与者在2013至2022年间正常使用腕戴光照追踪器一周,随后平均接受九年特定健康结果监测(费尔南德斯-门多萨称此为“研究独特创新之处”),追踪前已患心血管疾病者已被排除。
强光暴露者心肌梗死风险增加47%,心房颤动风险上升32%。心房颤动指心脏上腔(心房)与下腔(心室)节律不同步,导致不规则、震颤或快速的心律。女性心力衰竭与冠心病风险更高,而年轻人更易受心力衰竭和心房颤动影响。
光照如何影响昼夜节律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心血管医学教授蒂姆·奇科博士(未参与研究)通过科学媒体中心声明指出:“该研究仅显示关联,无法证明光照暴露直接导致心血管问题。夜间暴露于光线的人群可能存在其他差异,才是心脏病风险升高的真正原因。”
作者表示,即便考虑体力活动水平、吸烟状况、饮酒量、饮食、轮班工作等潜在影响因素,上述关联仍具显著性。短睡眠时长仅影响部分发现(如中风数据)。费尔南德斯-门多萨强调,本研究“也是少数有力证明晨起后高日间光照暴露与良好心血管健康相关联的研究之一”。
作者指出,昼夜节律紊乱此前已被证实会干扰多种心血管和代谢过程,例如损害维持动脉正常功能的细胞、引发高血压并增加相关疾病风险。昼夜节律失调还可能加剧血液凝结倾向,导致中风和心肌梗死。费尔南德斯-门多萨补充道:“身体也可能将夜间光线视为‘应激源’——一种不受欢迎的事件,从而引发异常高心率、应激激素、血糖和胰岛素水平升高及炎症反应。”
两位作者共同创立了腕戴式光照传感器企业Circadian Health Innovations,但该公司未参与本研究,亦非参与者所用追踪器制造商;另一位作者在澳大利亚持有的相关专利申请尚未获批且不涉及版税。
鉴于参与者多样性不足(97%为白人)、睡眠质量细节缺失及光照追踪期较短,研究人员呼吁开展更多研究,以明确照明调整如何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全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