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医生讨论心力衰竭的早期干预永远不会太早。问题是应该与初级保健医生还是心脏病专家沟通?具体应该讨论哪些内容?
美国国家犹太健康中心的心力衰竭专科医生Ankie Amos博士指出,约80%的心力衰竭患者由初级保健医生单独治疗。虽然这是良好的开端,但她强调这对大多数患者来说并不足够。
心力衰竭的成因复杂多样,最常见的是脂肪和胆固醇导致的动脉硬化。其他诱因包括高血压、心脏瓣膜疾病、炎症和先天性心脏缺陷。这些因素会导致心脏功能通过四个衰退阶段逐渐恶化。
以下是与医生沟通时必须掌握的四个核心要点:
1) 全面了解心力衰竭风险因素并积极干预
可控风险因素包括:
- 吸烟
- 过量饮酒
- 缺乏运动
- 高血压(高血压症)
- 肥胖症
- 糖尿病
不可控风险因素有:
- 年龄超过65岁
- 家族心力衰竭史
- 癌症治疗史
- 心脏病、心脏病发作或严重肺病史
2) 若有家族病史或确诊心力衰竭,应及时要求转诊至专科医生
心力衰竭专科医生可通过多种检测手段明确心力衰竭类型和具体发展阶段,这两种因素将直接影响治疗方案的选择。
3) 掌握近年诊断与治疗技术的突破性进展
"每位确诊患者都应至少接受一次专科医生的全面评估。" Amos医生强调。近年来在诊断和治疗领域取得显著进展,初级医生和普通心脏病专家可能对新型药物处方不够熟练,也缺乏特殊检测、监护设备和先进疗法的应用经验。
"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先进治疗的时间窗口非常有限," Amos解释道,"若没有专科医生持续跟踪病情,可能错失治疗时机,进而缩短患者寿命。"
4) 深入理解治疗方案及疾病发展对应策略
当出现以下症状时,药物治疗尤为重要:
- 活动时气短和/或不适
- 疲劳
- 下肢或腹部因体液滞留出现肿胀
- 胸痛
患者需重点掌握被称为心力衰竭"四大支柱"的治疗方案:
- β受体阻滞剂:通过减缓心跳降低血压
- 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ARNI):双药联合制剂可降低血压、扩张血管并增加钠排泄
- SGLT2抑制剂:提升循环酮体水平,降低氧需求并减轻心脏负荷
- 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抑制钠重吸收,降低血压并减少心脏周围积液
Amos指出:"若能规范使用这四种药物并积极管理,可延长患者10年寿命。患者应主动询问是否已使用全部四类药物。"
积极管理意味着确保患者达到可耐受的最大剂量。由于剂量需随病程调整,定期随访专科医生至关重要。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HFpEF,读作"hef-pef")患者现已有了突破性治疗选择。Amos提到,这类患者占心力衰竭群体约50%。对于因心肌纤维化、淀粉样变性等病因导致心肌僵硬肥厚的患者,药物Tafamidis可阻止异常蛋白在心脏沉积。针对肥厚型心肌病引起的HFpEF,Mavacamten药物已显示出改善心肌收缩功能的疗效。
挽救生命的医疗设备
心脏起搏器通过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协调左右心室节律,提升心脏工作效率。植入式除颤器可预防心衰引起的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
CardioMEMS监测设备可持续测量心肺动脉压力并向医生传输数据,有助于提前发现异常。Barostim™设备通过刺激体内压力感受器减轻心脏负荷。
对于终末期患者(静息状态下仍有症状且频繁住院),心室辅助装置(VAD)可在无法进行心脏移植时维持血液泵送功能。Amos指出:"VAD的生存获益与移植相当,是重要的治疗选择。"
Amos总结道:"虽然治疗方案持续更新,但关键在于及早行动。早期诊断让我们能够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全文结束】

